题目内容

20.一定温度下,向2.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A,经一段时间后反应A(g)?B(g)+C(g)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s050150250350
n(B)/mol00.160.190.200.20
A.前50 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v(B)=0.0032 mol•L-1•s-1
B.相同温度下,若达到平衡后向容器中继续充入A,则平衡向右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C.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A、0.20 mol B和0.20 mol C,则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平衡常数K=0.2 mol•L-1,则反应的△H<0

分析 A.根据v=$\frac{△c}{△t}$进行计算;
B.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
C.计算平衡常数,结合起始量计算浓度商计算与平衡常数对比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D.与原平衡常数进行比较,判断温度对平衡的影响,依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50s内,△n(B)=0.16mol,v(B)=$\frac{\frac{0.16mol}{2L}}{50s}$=0.0016mol/(L•s),故A错误;
B.温度相同,平衡常数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平衡时,n(B)=0.20mol,n(C)=0.20mol,n(A)=1.0-0.20=0.80mol,平衡常数K=$\frac{c(B)•c(C)}{c(A)}$=$\frac{\frac{0.2}{2}×\frac{0.2}{2}}{\frac{0.8}{2}}$=0.025mol•L-1
相同温度下,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A、0.20 mol B和0.20 mol C,则Qc=$\frac{\frac{0.2}{2}×\frac{0.2}{2}}{\frac{1.0}{2}}$=0.002mol•L-1<K,则反应正向进行,故v(正)>v(逆),故C正确;
D.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平衡常数K=0.2 mol•L-1>0.025mol•L-1,故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H>0,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难度中等.平衡常数的计算分析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已知A、B、C、D、E、F、G、H八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前四个周期.A、B、C是三种非金属元素,A与B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且A、B、C能形成离子化合物.B与H位于同一主族,D的单质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两性金属,E的单质是日常生活中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且其价电子数是G的两倍,F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的p电子数是s电子数的两倍,D、H、F位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C、E、G、H的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均与其周期序数相同.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以下问题:
(1)A、B、C形成的此化合物中存在的化学键的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E单质在常温下遇到A、B、C形成的另一化合物的浓溶液发生钝化现象,过量的E单质在此化合物的稀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8H++2NO3-=3Fe2-+2NO↑+4H2O,E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E3+与E2+的稳定性大小为Fe3+>Fe2+
(2)B、C、D、H四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P>Al,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l<P<N<O.
(3)A、C、G可形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6的一元羧酸分子,其分子中存在的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3:1;F、G对应的氢化物中键能大小为F-H键>G-H键.
(4)由A、C、F可形成两种酸类化合物,用离了方程式说明它们的酸性强弱2H++SO32-=SO2↑+H2O或H++HSO3-=SO2↑+H2O.由A、C、F与钠四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为l:3:1:1组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显酸性,则该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HSO3-)>c(H+)>c(SO32-)>c(OH-).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