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等于其周期序数,F原子的电子层数是A的3倍;B原子核外电子分处3个不同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同;A与C形成的分子为三角锥形;D原子p轨道上成对的电子总数等于未成对的电子总数;E原子核外每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都已成对,E电负性小于F.(1)A、C形成的分子极易溶于水,与该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阳离子为H3O+.
(2)比较E、F的第一电离能:E>(填“>”或“<”)F.
(3)BD2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晶胞如图所示.该晶体的类型属于原子晶体(填“分子”“原子”“离子”或“金属”)晶体,该晶体中B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p3.
(4)单质F与强碱溶液反应有[F(OH)4]-生成,则[F(OH)4]-中存在acd(填字母).
a.共价键 b.非极性键 c.配位键 d.σ键 e.π键
(5)Cu晶体是面心立方体,立方体的每个面5个Cu原子紧密堆砌,已知每个Cu原子的质量为a g,Cu原子半径为d cm,求该晶体的密度为$\frac{a}{4\sqrt{2}{d}^{3}}$g•cm-3.(用含a、d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 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等于其周期序数,F原子的电子层数是A的3倍,则A为氢元素,F为铝元素,B原子核外电子分处3个不同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同,则B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B为碳元素,A与C形成的分子为三角锥形,且C的原子序数介于B与F之间,所以C为氮元素,D原子p轨道上成对的电子总数等于未成对的电子总数,即p轨道上有4个电子,由于D的原子序数小于F,所以D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所以D为氧元素,E原子核外每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都已成对,E电负性小于F,且原子序数小于F,所以E为镁元素,据此可以答题.
解答 解: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等于其周期序数,F原子的电子层数是A的3倍,则A为氢元素,F为铝元素,B原子核外电子分处3个不同能级且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相同,则B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2,B为碳元素,A与C形成的分子为三角锥形,且C的原子序数介于B与F之间,所以C为氮元素,D原子p轨道上成对的电子总数等于未成对的电子总数,即p轨道上有4个电子,由于D的原子序数小于F,所以D的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所以D为氧元素,E原子核外每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都已成对,E电负性小于F,且原子序数小于F,所以E为镁元素,
(1)A、C形成的分子极易溶于水,其分子式为NH3,根据等电子体原理,价电子和原子数要分别相等,可以写出与其互为等电子体的阳离子为:H3O+,
故答案为:H3O+;
(2)Mg、Al元素都是第二周期金属元素,同一周期元素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Mg元素原子3S能级是充满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Mg>Al,
故答案为:>;
(3)根据CO2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晶胞的结构图可知,该晶体是由碳原子与氧原子直接构成,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作用,所以这种晶体为原子晶体,每个碳原子周围连有四个C-O键,所以C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3,
故答案为:原子晶体,sp3;
(4)在[Al(OH)4]-中,氢氧根离子与铝离子之间以配位键作用,在氢氧根内部存在着极性共价键,这些共价键都是单键,也就是都是σ键,据此判断acd正确,故答案为:acd;
(5)铜晶胞是面心立方,所以每个铜晶胞中含有的原子个数=8×$\frac{1}{8}$+6×$\frac{1}{2}$=4,立方体的每个面5个Cu原子紧密堆砌,Cu,原子半径为d cm,所以立方体的面对角线长度为4dcm,所以晶胞的边长为$\frac{\sqrt{2}}{2}$×4dcm=$2\sqrt{2}$dcm,所以晶体的密度$\frac{4a}{(2\sqrt{2}d)^{3}}$g/cm3=$\frac{a}{4\sqrt{2}{d}^{3}}$g/cm3,
故答案为:$\frac{a}{4\sqrt{2}{d}^{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电子体、第一电离能、轨道杂化方式、配合离子的结构、晶胞的密度的计算等知识,中等难度,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A. | M+N═R+Q | B. | M+2N═2R+Q | C. | 2M+N═R+4Q | D. | 2M+N═R+2Q |
A. | Fe3+、Cl-、Na+ | B. | Ba2+、Mg2+、CO32- | C. | Na+、K+、CO32- | D. | NO3-、Al3+、OH- |
A. |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Ba2++2OH-+2HCO3-═BaCO3↓+CO32-+2H2O | |
B. | 用 CH3COOH 溶解 CaCO3:CaCO3+2H+═Ca2++H2O+CO2↑ | |
C. | 甲烷与氯气光照生成一氯甲烷:CH4+Cl2→CH3Cl+H++Cl- | |
D. | 铜溶解于氯化铁溶液中:2Fe3++Cu═2Fe2++Cu2+ |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①③④ | D. | ①②③④ |
实验方法:在干燥的锥形瓶中放入称量好的水杨酸(6.2g 0.045mol)、乙酸酐(5mL 5.4g 0.053mol),滴入5滴浓硫酸,在70℃反应一段时间,按如下流程分离出乙酰水杨酸.
已知:①乙酰水杨酸溶于热水,在冷水中微溶;乙酸酐遇水生成乙酸.饱和NaHCO3溶液
②乙酰水杨酸钡、水杨酸钡均可溶于水.
(1)反应后用40mL冰水稀释反应混合物的操作是:待反应液稍冷后,在玻璃棒不断搅拌下将反应液沿烧杯壁慢慢倒入40ml冰水中.
(2)操作Ⅰ为过滤.
(3)判断粗产物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完全的现象是:无气泡产生.
(4)某同学推测产品中可能还含有少量水杨酸和Na2SO4,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检验,实验证明不含杂质,请在答题卡上完成表中内容.
序号 |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 | 将少量产品加入6mL水的试管A中,振荡,将上层液体倾析至B、C中. |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溶液 | |
② | 向试管B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或取试管B中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 此空删去.此空删去 | 无白色沉淀生成 | 产品中不含SO42- |
③ | 向试管C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或浓溴水). 此空删去.此空删去 | 溶液不显紫色(或无白色沉淀出现). | 产品中不含水杨酸 |
A. | 既可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在光照条件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 |
B. | 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与3molNaOH反应 | |
C. | 既可催化加氢,又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D. | 既可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
A. | 试管 | B. | 胶头滴管 | C. | 玻璃棒 | D. | 漏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