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结合如图中所示转化关系回答有关问题.

(1)液态F能否导电否(填“能”或“否”).
(2)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产品.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由于腐蚀而消耗的A约占每年产量的10%.A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是(填写下面的选项序号)b.
a.直接与氧气发生化学腐蚀   
b.通过原电池反应发生腐蚀
c.因溶于水而消耗掉(①、②只答其一)
①若你选定选项a或c,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无;
②若你选定选项b,请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Fe-2e-═Fe2+
(3)气体y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1.1倍,则沉淀x的化学式是Fe(OH)3.气体y的结构式O=O
(4)写出D+某金属单质→B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5)将(4)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溶液).

分析 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NaOH、H2、Cl2,B、C、D分别为NaOH、H2、Cl2中的一种,B与C反应得到F,F与金属A反应得到B与G,D与某种金属反应得到B,应金属Al与碱的反应,可推知B为H2、C为Cl2、D为NaOH,F为HCl.由A与C(氯气)的反应及G与C(氯气)反应可知,金属A为变价金属,且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产品.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由于腐蚀而消耗的A约占每年产量的10%,可推知A是Fe,则G为FeCl2,E为FeCl3,E、G均匀足量的H反应得到沉淀x与气体y,气体y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1.1倍,则y相对分子质量为29×1.1=32,可推知H为Na2O2、x为Fe(OH)3,气体y为O2,据此解答.

解答 解: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NaOH、H2、Cl2,B、C、D分别为NaOH、H2、Cl2中的一种,B与C反应得到F,F与金属A反应得到B与G,D与某种金属反应得到B,应金属Al与碱的反应,可推知B为H2、C为Cl2、D为NaOH,F为HCl.由A与C(氯气)的反应及G与C(氯气)反应可知,金属A为变价金属,且A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产品.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由于腐蚀而消耗的A约占每年产量的10%,可推知A是Fe,则G为FeCl2,E为FeCl3,E、G均匀足量的H反应得到沉淀x与气体y,气体y的密度约是空气密度的1.1倍,则y相对分子质量为29×1.1=32,可推知H为Na2O2、x为Fe(OH)3,气体y为O2
(1)HCl为共价化合物,液态情况下不导电,故答案为:否;
(2)生铁中含有铁和碳,铁、碳和电解质溶液能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而加速被腐蚀,故选b;
负极上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故答案为:b;Fe-2e-═Fe2+
(3)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Fe(OH)3,y为O2,结构式为O=O,
故答案为:Fe(OH)3;O=O;
(4)D+某金属单质→B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5)将(4)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的装置图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推断突破口为A及饱和食盐水电解产物、转化中特殊反应,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某同学想研究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已知实验室中有0.5%的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溶液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浓度均为0.5% );现提供如下器材和试剂:
A.器材:层析缸、毛细吸管、喷雾器、滤纸、其他相关器材( 剪刀、铅笔、透明胶带等);
B.试剂:层析液(4份水饱和的正丁醇和1份醋酸的混合物)、0.1%茚三酮溶液.
若该同学想证明混合液确实含有上述5种氨基酸,请利用题目所给条件设计试验:
(1)实验原理:
①所有氨基酸和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发生颜色反应
②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的氨基酸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出现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
(2)实验步骤:
①取层析滤纸一张,剪成20厘米长、14厘米宽的滤纸条,在纸的一端距边缘 2~3 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2厘米作一记号,共需作6处记号;
②用毛细吸管吸取氨基酸样品点在标记上,干燥后重复2-3次.
③将处理好的滤纸条卷成筒状用透明胶带固定,放入加好了层析液的层析缸中,待层析液上升到一定阶段时取出滤纸,自然风干;本步骤需要注意的是:点样的一端在下; 层析液的液面要低于( 填“高于”或“低于”)点样线.
④用喷雾器向滤纸上均匀喷上0.1%茚三酮溶液,待干燥后观察并记录层析斑点的位置.
(3)已知5种氨基酸的扩散速度为: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如图为实验结果,不同氨基酸用1~5表示,请问图中标号为3的氨基酸是亮氨酸.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