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一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铁、钻、镍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铁、钴、镍的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
(2)酞菁钴分子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中心离子为钴离子,酞钴分子中与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的氮原子的编号是__________ (填1、2、3、4),三种非金属原子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用相应的元素符号表示);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
(3)Fe(CO)x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Fe(CO) x晶体属于_______ (填晶体类型),若配合物Fe(CO) x的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配体提供电子数之和为18,则x=_________
(4)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pm和78pm,则熔点NiO ______ FeO(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iAs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镍离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
②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晶体密度为pg.cm-1,则该晶胞中最近的离子之间的距离为_____cm。(写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 3d74s2 镍 2、4 N>C>H sp2 分子晶体 5 > 相同电荷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越大,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 4 ×√536/NA×p cm
【解析】(1)Co为27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7,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74s2;铁、钴、镍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3d64s2 、3d74s2 、3d84s2、因此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最少的是镍;正确答案:3d74s2 ;镍。
(2)从图中可知:酞钴分子中与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的氮原子的编号是2、4;酞菁钴中三种非金属原子为C、N、H,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故电负性N>C>H ;分子中C原子均形成3个键,没有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目为3,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正确答案: 2、4 ; N>C>H; sp2 。
(3)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较低,根据题给信息知,该物质的熔沸点较低,所以为分子晶体;配合物的中心原子是铁原子,其价电子数是8,每个配体提供的电子数是2,,;正确答案:分子晶体;5 。
(4)、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说明二者都是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熔点与离子键的强弱有关, 相同电荷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越大,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因为的离子半径小于的离子半径,所以熔点是;正确答案:>;同电荷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越大,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5)晶胞中镍原子数目为,砷原子数目为4,晶胞的质量为4×(59+75)/NAg, 晶胞体积=4×(59+75)/NA÷p=536/ NA×pcm3;则晶胞棱长r= ;砷原子与周围的4个镍原子形成正四面体结构,砷原子与正四面体顶点镍的距离最近,砷原子与镍原子连线处于晶胞体对角线上,且为体对角线长度的,等于晶胞棱长的r,故镍与砷最近距离为×;正确答案: ×。
【题目】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 . 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72﹣转化为Cr3+ . 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在25℃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
实验编号 | 初始pH | 废水样品体积/mL | 草酸溶液体积/mL | 蒸馏水体积/mL |
① | 4 | 60 | 10 | 30 |
② | 5 | 60 | 10 | 30 |
③ | 5 | 60 |
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72﹣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上述反应后草酸被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molL﹣1min﹣1(用代数式表示).
(4)该课题组对铁明矾[Al2Fe(SO4)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
假设二:;
假设三:;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 (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SO4)3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72﹣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