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熟悉和使用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及用品,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试回答以下问题:(1)用装置甲、乙、丙和乳胶管组成一套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可用于制取并收集NH3或HCl气体.可供选择的液体试剂有:浓硫酸、浓盐酸、浓氨水,丙中试剂为紫色石蕊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制取某气体的过程中,丙中的石蕊溶液变红,且烧瓶中的试剂A与分液漏斗中的试剂B为无色液体,则试剂A为浓盐酸,制取该气体利用了B的性质有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通过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变蓝,说明乙中气体已集满.若石蕊溶液变蓝,则烧瓶中应加入的固体试剂A为NaOH或CaO或碱石灰.
②若在乙中收集氨气,气体流经装置的顺序是:a→c→b→d(填接口代号)
(2)下列装置D是实验室制备CO2的简易装置图,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随时使反应发生,也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的效果.下图中的装置A、B、C也可起到相同效果的有B(填写编号).
分析 (1)①酸或酸性物质可使石蕊溶液变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性质特点;
氨气显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可以用浓氨水滴加到NaOH或CaO或碱石灰中来制取;
②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应选择向下排气法收集;
(2)装置B.D制备CO2可起到随时使反应发生,也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的效果,则关闭止水夹时,可使固体与液体分离即可.
解答 解:(1)①酸或酸性物质可使石蕊溶液变红,丙中的石蕊溶液变红,所以制取的是氯化氢气体,可以用浓硫酸滴入浓盐酸中来制取,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性质特点,
故答案为:浓盐酸;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氨气显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可以将浓氨水滴加到NaOH或CaO或碱石灰中来制取,
故答案为:NaOH或CaO或碱石灰;
②氨气密度比空气的小,收集氨气是导气管要短进长出;
故答案为:c;b;
(2)装置D制备CO2可起到随时使反应发生,也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的效果,则关闭止水夹时,气体的气压增大可使固体与液体分离,
A中锥形瓶中液体太多,不能使固体液体分离,故A不选;
B中关闭止水夹,气体增多,液体被压入烧杯中实现固体液体分离,故B选;
C中试管内的长导管在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难以将液体与固体分离,故C不选;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制备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侧重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及装置的考查,把握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下列物质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 | F-的结构示意图: | |
B. | 蓝矾的化学式:FeSO4•7H2O | |
C. | 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 |
D. | 核内含有18个中子的氯原子:${\;}_{35}^{17}$Cl |
2.在一定温度下,将两种气体M和N通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M和N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t2时刻M与N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 | |
B. | t2与t3时刻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 |
C. | 反应物与生成物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2:5 | |
D. | 0~t2内用M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1/t2mol/(L•min) |
9.对水煤气的转化反应:CO(g)+H2O(g)?CO2(g)+H2(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定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表明已达平衡状态 | |
B. | 一定条件下,H2O的生成速率与CO的生成速率相等,表明已达到平衡状态 | |
C. | 增加水蒸气浓度可提高CO的转化率 | |
D. | 增加CO的浓度可提高CO的转化率 |
19.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 | 食盐和蔗糖熔化 | B. | 乙醇和氯化氢溶于水 | ||
C. | 碘和干冰升华 | D. | 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
6.区别下列有关物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用氢氧化钠溶液区别乙醇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 |
B. | 用碳酸钠溶液区别乙酸和乙酸乙酯 | |
C. | 用金属钠区别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 | |
D. |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别甲烷和乙烯 |
15.下列有关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在大气平流层中,氟氯代烷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层的循环反应 | |
B. | 木糖醇结构简式为由此可见它一定不能溶解于水,可发生酯化反应 | |
C. | 淀粉和纤维素的通式都是(C6H10O5)n,所以二者是同分异构体 | |
D. | 由乙醇制C2H4是放热反应 |
16.某主族元素R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则其最高价含氧酸钠盐化学式的通式为( )
A. | Na2RO3 | B. | Na3RO4 | C. | NaRO3 | D. | Na2RO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