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 |
B. |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 |
C. | 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 |
D. | 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
分析 A、根据淀粉、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判断;
B、油脂是小分子化合物;
C、根据葡萄糖的官能团判断其性质;
D、天然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解答 解:A、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其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故A正确;
B、油脂是小分子化合物,单糖不能水解,故B错误;
C、葡萄糖是多羟基醛,既含有羟基又含有醛基,所以具有醛的性质,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故C正确;
D、天然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葡萄糖、多糖、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性质,难度不大,注意葡萄糖的性质是考试的热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将SO2和18O2充入反应容器,当反应达到平衡时,18O原子将( )
A. | 存在于氧气和三氧化硫中 | B. | 只存在于三氧化硫中 | ||
C. | 三种物质中都有 | D. | 无法判断 |
1.某学习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探究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并测定其中碘元素的含量.
(1)操作Ⅰ为灼烧,则灼烧时应该用坩埚(仪器名称)盛装海带,操作Ⅱ为过滤;
(2)水浸时通常要将悬浊液煮沸2-3min,目的是加快含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以使灰烬中的含碘物质尽可能多的进入溶液.
(3)操作Ⅲ,是同学们对溶液A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进行的探究实验.
[推测]:①以IO3-形式存在; ②以I-形式存在
[查阅资料]:I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I2+2S2O32-═2I-+S4O62-将上述溶液稀释配制成200mL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限选试剂:3%H2O2溶液、KSCN溶液、FeCl2溶液、稀硫酸
(4)定量检验海带中的碘含量:
①取20mL稀释后溶液A分别于锥形瓶,分别用酸式滴定管滴加0.01mol/LKMnO4溶液至溶液刚显浅红色,将I-氧化为I2并得到溶液B;
②在溶液B加入2滴淀粉溶液,用0.01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终点现象为溶液蓝色刚好褪去,30s内不恢复蓝色,记录数据,重复上测定步骤①、②两次,三次平均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为VmL,海带中碘元素的百分含量为$\frac{1.27v}{a}%$.假设操作Ⅰ、Ⅱ中碘不损失,原子量I-127)
(1)操作Ⅰ为灼烧,则灼烧时应该用坩埚(仪器名称)盛装海带,操作Ⅱ为过滤;
(2)水浸时通常要将悬浊液煮沸2-3min,目的是加快含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以使灰烬中的含碘物质尽可能多的进入溶液.
(3)操作Ⅲ,是同学们对溶液A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进行的探究实验.
[推测]:①以IO3-形式存在; ②以I-形式存在
[查阅资料]:I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I2+2S2O32-═2I-+S4O62-将上述溶液稀释配制成200mL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限选试剂:3%H2O2溶液、KSCN溶液、FeCl2溶液、稀硫酸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 | 取少量稀释后的溶液A加入淀粉后再用硫酸酸化,分装于试管Ⅰ、Ⅱ | 无现象 | |
② | 往试管I中加入FeCl2溶液,后加入2滴KSCN溶液并振荡; | 无现象 | 证明不是以IO3-形式存在 |
③ | 往试管II中加入3%H2O2溶液并振荡 | 溶液变蓝 | 证明以I-形式存在 |
①取20mL稀释后溶液A分别于锥形瓶,分别用酸式滴定管滴加0.01mol/LKMnO4溶液至溶液刚显浅红色,将I-氧化为I2并得到溶液B;
②在溶液B加入2滴淀粉溶液,用0.01mol/L 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终点现象为溶液蓝色刚好褪去,30s内不恢复蓝色,记录数据,重复上测定步骤①、②两次,三次平均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为VmL,海带中碘元素的百分含量为$\frac{1.27v}{a}%$.假设操作Ⅰ、Ⅱ中碘不损失,原子量I-127)
11.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是
( )
( )
A. | 乙烷 | B. | 苯 | C. | 乙烯 | D. | 乙醇 |
18.与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的是( )
A. |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 B. | 原子的核内中子数 | ||
C. | 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 | D. | 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
13.下表中所列的都是烷烃,它们的一卤取代物均只有一种,分析下表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5项应为( )
1 | 2 | 3 | 4 | 5 | … | … |
CH4 | C2H6 | C5H12 | C8H18 | … | … | … |
A. | C14H30 | B. | C17H36 | C. | C22H42 | D. | C26H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