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有如下规律可判断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某化学活动小组为了验证上述规律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填写下表有关内容: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Na、Mg(条)、K与水反应
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______;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______.


(2)Mg、Al与酸反应
(1)钠的密度小于水,且熔点较低,钠和水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且放出热量,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小球,生成的氢气使钠受力不均,导致钠四处游动,
钾和水反应很剧烈,放出大量的热而能使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反应比钠剧烈,
镁条和水反应,但较缓慢,在镁条表面有气泡冒出,有氢气生成,
根据金属和水反应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确定金属失电子能力,反应越容易,金属失电子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反应较剧烈并生成气体,钾与水反应剧烈,使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镁条与水反应缓慢,有气泡冒出;
(2)将镁条和铝条同时插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溶液中,镁条立即反应,并迅速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而铝条反应不很剧烈,但也有无色气体生成,且相同质量的镁条消失比铝条快,由此得出,镁比铝易失电子,
故答案为:镁条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而铝条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同质量时镁条消失比铝条快;
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周期自左而右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故答案为:减弱;增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分)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理论分析]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实验设计]
(3)为证实丙同学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4)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然消失。因此酚酞红色褪去与氧气无关。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实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数滴酚酞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大的溶液中酚酞红色消失
证明                               
方案二:向原红色消失的溶液中加      
(填试剂名称)
红色重新出现,则说明红色消失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浓度大小有关
某校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作用得到的砖红色沉淀是Cu2O”提出质疑。
(1)甲小组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是Cu2O,为此展开了确定红色沉淀成分的研究。
步骤一:提出假设::                                                      
步骤二:查阅资料。得出:① +1价的铜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② 在空气中灼烧氧化亚铜生成氧化铜。
步骤三:设计方案、实验。
A.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B.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C.取该红色沉淀ag,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完全变黑,放在干燥器里冷却,
再称重,反复多次至固体恒重,称得质量为bg,比较a,b的关系
D.取该红色沉淀装入试管里,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银白色
沉淀析出。
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填字母)               
(2)乙小组针对甲小组的假设,另设计如如下图装置进行验证。

若按乙组装置定性检验上述红色沉淀成分,可根据                     现象的发生与否即可判断。
若按乙组装置定量测定上述红色沉淀的成分,你认为理论上应该测定下列哪些物理量            (填序号)。
①通入氢气的体积;②反应前红色沉淀和硬质玻管的总质量;③完全反应后红色固体和硬质玻璃管的总质量;④实验前干燥管质量;⑤硬质玻璃管质量;⑥锌粒质量;⑦稀硫酸中含溶质的量;⑧实验后干燥管质量
该实验装置中距实际可行性方面存在的缺陷有                            
                                                          (请写出两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