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某校学生化学实验小组,为验证非金属元素氯的氧化性强于硫和氮,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1)写出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B中出现黄色浑浊现象,产生此现象的离子方程式Cl2+S2-=S↓+2Cl-
(3)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
(4)D中干燥管中出现的明显现象及化学方程式是产生大量白烟;8NH3+3Cl2=6NH4Cl+N2
(5)有同学认为D中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氯的氧化性大于氮,需要在C之前加装洗气装置,该洗气装置中盛装氯化钠试剂.
(6)还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氧化性Cl2>S,(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Fe+3Cl2$\frac{\underline{\;\;△\;\;}}{\;}$2FeCl3、Fe+S$\frac{\underline{\;\;△\;\;}}{\;}$FeS.

分析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一般规律是:①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同一化学反应,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②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③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除氟元素之外).④非金属单质与具有可变价金属的反应.能生成高价金属化合物的,其非金属性强,据此可以验证.
为验证非金属元素氯的氧化性强于硫,该实验通过氯气把硫化钠溶液中的硫离子氧化为S单质说明,为验证非金属元素氯的氧化性强于氮,通过氯气能把氨气氧化生成氮气和氯化氢说明,实验装置中,A制取氯气: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浓盐酸易挥发,经过浓硫酸干燥的氯气中扔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因此需要在C加一吸收装置除掉氯化氢,需要在C之前加装洗气装置,为该实验装置设计缺陷,B装置为为验证非金属元素氯的氧化性强于硫,B中出现黄色浑浊现象,说明有S沉淀生成,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的氧化性,反应为:Cl2+S2-=S↓+2Cl-,装置C进行干燥氯气,盛放氢氧化钠的烧杯吸收尾气,装置E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2NH3↑+2H2O+CaCl2;装置D氯气能把氨气氧化生成氮气和氯化氢,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结合生成氯化铵,从而冒白烟,验证非金属元素氯的氧化性强于氮.
(1)此反应装置为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备氯气,以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2)B中出现黄色浑浊现象,说明有S沉淀生成,氯气的氧化性大于S的氧化性;
(3)氯气污染环境,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可以吸收多余的氯气;
(4)装置E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氯气能把氨气氧化生成氮气和氯化氢,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故现象为冒白烟;
(5)浓盐酸易挥发,经过浓硫酸干燥的氯气中仍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因此需要在C加一吸收装置除掉氯化氢;
(6)依据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一般规律进行验证.

解答 解:(1)反应装置A为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备氯气的装置,其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反应制备的氯气通入B之后,B中出现黄色浑浊现象,说明氯气把硫化钠溶液中的硫离子氧化为S单质,离子方程式为Cl2+S2-=S↓+2Cl-
故答案为:Cl2+S2-=S↓+2Cl-
(3)氯气污染环境,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团可以吸收多余的氯气,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氯气;
(4)通E装置是制备氨气,氯气能把氨气氧化生成氮气和氯化氢,生成的氯化氢和氨气结合生成氯化铵,从而冒白烟,因此实验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的方程式是8NH3+3Cl2=6NH4Cl+N2
故答案为:产生大量白烟;8NH3+3Cl2=6NH4Cl+N2
(5)盐酸易挥发,所以生成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也能直接和氨气结合冒白烟,所以需要在C之前连接一盛有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以除去氯化氢气体,装置图为
故答案为:氯化钠;
(6)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一般规律是:①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②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除氟元素之外).③非金属单质与具有可变价金属的反应.能生成高价金属化合物的,其非金属性强,据此可以验证,所以还可用以下方法能证明氧化性Cl2>S,方法一:2Fe+3Cl2$\frac{\underline{\;\;△\;\;}}{\;}$2FeCl3、Fe+S$\frac{\underline{\;\;△\;\;}}{\;}$FeS;方法二:相同温度下相同状态的HCl的稳定性大于H2S;方法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 大于H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选择方法一,
故答案为:2Fe+3Cl2$\frac{\underline{\;\;△\;\;}}{\;}$2FeCl3、Fe+S$\frac{\underline{\;\;△\;\;}}{\;}$FeS.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考查了氯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的检验,明确制备原理及物质的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乙酸正丁酯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图2装置合成乙酸正丁酯(夹持装置已略去),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CH3COOH+CH3CH2CH2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2CH2CH3+H2O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见下表: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 密度(g/cm3水中溶解度 
 正丁醇 74 117.2 0.80 微溶
 乙酸 60 118.1 1.05 易溶
 乙酸正丁酯 116 126.5 0.90 微溶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圈1的圆底烧瓶中,装入7.Og正丁醇和7.Og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
②如图1所示,安装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加热圆底烧瓶,待反应基本完成后,停止加誊
③冷却后将分水器中分出的酯层和圆底烧瓶中的反应液一起倒入分液漏斗中.先后用水、10%碳酸钠溶液洗涤.分离得到的酯层再用水洗涤后倒入锥形瓶中,加无水硫酸镁干燥.
④将干燥后的酯层倒入图2的蒸馏烧瓶中,加热蒸馏.收集124℃-126℃的馏分,称得质量为7.0g.
回答下列问题:
(1)图2冷凝管中冷水从b口流入(用字母表示);仪器d的名称是尾接管.
(2)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漏并洗净备用.分离上下层液体时,应先打开分液漏斗上端的玻璃塞,然后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实验中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CH2(任写一种).用10%碳酸钠溶液洗涤的主要目的是除去产品中含有的乙酸、硫酸等杂质.
(4)实验中国1圆底烧瓶c的容积最适合的是B(选填字母).
A.25mL    B.50mL    C.250mL    D.500mL
(5)分水器中预先加水至略低于支管口.在加热过程中,除去生成水的操作是打开分水器下端的活塞,让水流出:判断
反应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分水器中水面高度基本不再变化.
(6)实验中,乙酸正丁酯的产率为63.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