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根据反应:2Na2CO3+SnO2+4SNa2SO4+Na2SnS3+2CO2,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涉及的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
在上述反应的生成物中,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的结构式为_____。
(2)在上述反应中单质物质的原子核外共有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有_____种不同能量的电子。
(3)上述反应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铝元素相比较,可以作为判断两者金属性强弱依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能否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
b.Al(OH)3能否溶解在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
c.单质与氯气化合时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
d.单质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
(4)上述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
(5)常温下,测得Na2SnS3溶液pH>7,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
【答案】2s22p4 O=C=O 16 5 bd 3:1 SnS32﹣+H2OHSnS3﹣+OH﹣
【解析】
(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非金属元素强弱顺序是O>S>C;
(2)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就有多少种运动状态;有多少种能级就有多少种不同能量的电子;
(3)上述反应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有:金属与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4)该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6价和-2价,S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5)Na2SnS3溶液pH>7,说明Na2SnS3为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
(1)该反应中非金属元素强弱顺序是O>S>C,所以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O元素,其最外层电子分别位于2s、2p能级,其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4;该反应中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中每个O原子和C原子形成两个共用电子对,其结构式为O=C=O;
(2)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就有多少种运动状态,S元素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所以S原子核外电子有16种运动状态;有多少种能级就有多少种不同能量的电子,S原子核外有1s、2s、2p、3s、3p五种能级,所以有五种不同能量的电子;
(3)a.金属钠与水反应,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铝能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不能比较钠和铝的金属性强弱,故不选a;
b.Al(OH)3能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说明氢氧化铝的碱性小于NaOH,所以能据此判断金属性强弱,故选b;
c.单质与氯气化合时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与金属活泼性强弱无关,故不选c;
d.单质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判断金属性强弱,故选d;
(4)该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6价和﹣2价,S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1;
(5)Na2SnS3为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水解导致溶液呈碱性,其水解方程式为SnS32﹣+H2OHSnS3﹣+OH﹣。
【题目】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D | e处变红色 | 还原性:Fe2+>Cl-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