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2NH3(g)。图1表示在一定的温度下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的变化,图2表示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起始物氢气的物质的量对此反应平衡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图1可得加入适当的催化剂,E和ΔH都减小
B.图2中0~10 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H2)=0.045 mol·L-1·min-1,
从11 min起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体积为1 L,则n(N2)的变化曲线为d
C.图3中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N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B点
D.图3中T1和T2表示温度,对应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K2,则:T1>T2,K1>K2
B
解析
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HI(g) H2(g)+I2(g) △H>0,若15s内c(HI)由0.1 mol·L-1降到0.07 mol·L-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s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2)="0.002" mol·L-1·s-1 |
B.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
C.c(HI)由0.07 mol·L-1降到0.05 mol·L-1所需时间为10s |
D.减小反应体系的体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
B.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X (g)+Y (g) 2Z (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容器内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
C.升高温度,AgCl的溶解度增大,Ksp增大 |
D.FeCl3、KAl(SO4)2、Na2CO3的水溶液均显酸性 |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2(g)+I2(g)2HI(g),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
A.T1>T2,△H>0 | B.T1> T2,△H<0 |
C.T1<T2,△H>0 | D.T1< T2,△H<0 |
氨的催化氧化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反应:
(ⅰ)4NH3(g)+5O2(g)4NO(g)+6H2O(g) ΔH=-905.5 kJ·mol-1
(ⅱ)4NH3(g)+3O2(g)2N2(g)+6H2O(g) ΔH=-1267 kJ·mol-1
测得温度对NO、N2产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升高温度,反应(ⅰ)和(ⅱ)的平衡常数均减小 |
B.840 ℃后升高温度,反应(ⅰ)的正反应速率减小,反应(ⅱ)的正反应速率增大 |
C.900 ℃后,NO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 |
D.800 ℃左右时,氨的催化氧化主要按照(ⅰ)进行 |
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发生如下反应:CO2(g)+3H2(g)CH3OH(g)+H2O(g),5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c(CH3OH)为0.2 mol·L-1。CO2(g)的平衡物质的量浓度c(CO2)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5 min,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4 mol·(L·min)-1 |
B.反应CO2(g)+3H2(g)CH3OH(g)+H2O(g)的ΔH<0 |
C.在T2℃时,若反应处于状态D,则一定有v正<v逆 |
D.若T1℃、T2℃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
在我国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使用稀土等催化剂能将汽车尾气中的CO、NOx和碳氢化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从而减少污染。向容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内(装有等量的某种催化剂),分别充入等量的NOx及C3H6,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
①18 NO(g)+2C3H6(g)9N2(g)+6CO2(g)+6H2O(g);
②18 NO2(g)+4C3H6(g)9N2(g)+12 CO2(g)+12 H2O(g)
分别测定不同温度时NOx的转化率,所得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
B.加入催化剂,NO(g)的转化率比NO2(g)的低 |
C.分离出H2O(g)可提高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率 |
D.增大C3H6(g)的浓度可提高NOx的转化率,具有实际意义 |
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A(g)+2B(g)C(g)+3D(g) ΔH<0。该可逆反应的反应速率-时间、转化率-时间关系图如下:
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图Ⅰ可体现t0时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B.图Ⅱ可体现t0时增大压强(缩小体积)或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C.图Ⅲ可体现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使用了催化剂 |
D.图Ⅲ可体现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
下列叙述中能判断某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改变 |
B.正、逆反应速率改变 |
C.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改变 |
D.混合体系的压强发生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