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工业上焙烧明矾[ (SO4)2·12H2O]的化学方程式为:4Al(SO4)2·12H2O+3S2K2SO4+2Al2O3 +9SO2 +48H2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焙烧明矾的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4 |
B.最后得到的K2SO4溶液呈中性,所以c(K+)=c(SO42-) |
C.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焙烧948 t明矾(M=" 474" g/mol),若SO2的利用率为96%,可生产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432 t |
D.工业上冶炼Al2O3制得Al,以Al和NiO(OH)为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NiO(OH)转化为Ni(OH)2,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3NiO(OH)+NaOH NaAlO2+3Ni(OH)2 |
C
解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铝制餐具使用广泛,铝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A.能发生铝热反应 | B.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
C.常温下铝不与氧气反应 | D.铝表面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有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
| ①中实验 | ②中现象 |
A |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 | 肥皂水冒泡 |
B | 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 | 酚酞溶液变红 |
C |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D |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 | Br2的CCl4溶液褪色 |
现代工业常以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氨气为原料制备纯碱,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Ⅰ原理为CO2 + NH3 + NaCl + H2O → NaHCO3↓ + NH4Cl |
B.向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CO2,再通入足量的NH3 |
C.反应Ⅰ生成的沉淀,经过过滤、洗涤、煅烧可得到纯碱 |
D.往母液中通入氨气,加入细小的食盐颗粒并降温,可使氯化铵析出 |
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图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向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此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
B.由图乙可知,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采用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至pH在4左右 |
C.图丙表示25℃时,用0.1 mol/L盐酸滴定20mL 0.1 mol/L氨水,溶液的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 |
D.图丁表示向Al2(SO4)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生成Al(OH)3沉淀的量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 |
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30mL浓度为10.00 mol·L-1的NaOH浓溶液中,加热少许时间后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与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0.3mol |
B.n(Na+):n(Cl-)可能为7:3 |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 mol ,则0.15<n<0.25 |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为11:2:1 |
往2支分别装有浅绿色的Fe(NO3)2和FeSO4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A.前者基本没有改变、后者变棕黄色 |
B.前者变棕黄色、后者也变棕黄色 |
C.前者变棕黄色、后者基本没有改变 |
D.前者、后者都基本没有改变 |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②④ |
B.③④ |
C.①④ |
D.①②③ |
向x mL 2.0 mol·L-1的盐酸中投入a g镁铝合金,金属完全溶解,再加入y mL 1.0 mol·L-1的NaOH溶液沉淀达到最大值,且质量为(a+1.7) 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2y |
B.镁铝合金与盐酸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A |
C.镁铝合金与盐酸反应产生H2的体积在常温常压下大于1.12 L |
D.a的取值范围为0.9 g<a<1.2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