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如图为实验室蒸馏自来水得到少量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如图2,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蒸馏烧瓶.
(2)请指出图中的两处明显错误: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冷凝管中冷却水的流通方向错误.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的沸石,其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分析 (1)由仪器的结构可知,A为蒸馏烧瓶;
(2)温度计水银球应处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管应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3)沸石可以防止暴沸.
解答 解:(1)由仪器的结构可知,A为蒸馏烧瓶;故答案为:蒸馏烧瓶;
(2)温度计水银球应处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附近,冷凝管应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以保证水充满冷凝管,起到充分冷凝的作用,
故答案为: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错误;冷凝管中冷却水的流通方向错误;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的沸石,其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暴沸.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室制备蒸馏水的操作,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要注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本题中要特别注意温度计位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X、Y、Z均是短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 | B. | 单质沸点:X>Y>Z | ||
C. | 离子半径:X2->Y+>Z- | D. | 原子半径:Y>X>Z |
2.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碳酸氢钡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Ba2++2HCO3-+2OH-=BaCO3↓+CO32-+2H2O | |
B. | NaHSO4溶液中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2H++Ba2++2OH-+SO42-=BaSO4↓+2H2O | |
C. | 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镁溶液:2Cl-+2H2O═2OH-+H2↑+Cl2↑ | |
D. | 碳酸氢钠溶液加入氯化铝溶液 3HCO3-+Al3+?3CO2↑+Al(OH)3↓ |
19.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氢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所以它属于化学键 | |
B. | 分子内形成的氢键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 |
C. | 氨溶于水后氨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 |
D. | 邻羟基苯甲酸的熔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熔点高 |
16.(1)反应N2O4(g)?2NO2(g);△H>0的平衡体系中,在298K时,平衡常数为K1,在273K时,平衡常数为K2,在373K时平衡常数为K3,K1、K2、K3之间的数量大小关系是K3>K1>K2..
(2)在298K时,将0.40mol的N2O4气体充入2L已经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20~40s内用N2O4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2mol•L-1•s-1;298K时该反应的平衡转化率=75%;反应进行至100s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3)298K时,反应2NO2(g)?N2O4(g);△H<0达到平衡后,根据下列图象判断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图(2)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图(3)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减小压强,图(4)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升高温度.
(2)在298K时,将0.40mol的N2O4气体充入2L已经抽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n/mol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n(N2O4) | 0.40 | a | 0.20 | c | d | e |
n(NO2) | 0.00 | 0.24 | b | 0.52 | 0.60 | 0.60 |
(3)298K时,反应2NO2(g)?N2O4(g);△H<0达到平衡后,根据下列图象判断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图(2)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图(3)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减小压强,图(4)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升高温度.
8.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D、E、F(A、B、C、D、E、F分别代表元素符号)六种短周期元素.元素A的原子半径在短周期中最小,元素C的单质在空气中含量最多,D+比F-少一个电子层,E所在周期的各元素单质沸点变化如下图(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连续排列),B、C两种元素分别能与A形成等电子的甲、乙两种分子,且两种分子中各原子的个数见下表:
(1)元素F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
(2)分子甲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该分子中B的原子轨道发生的是sp3杂化.
(3)E单质属于分子晶体,E与A元素形成极性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4)D在F中燃烧的产物属于离子晶体,其晶体中与D+最近且等距离的F-有6个.
(5)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填“<”或“>”或“=”).
化合物 | 甲 | 乙 |
原子个数比 | B:A=1:4 | C:A=1:3 |
(2)分子甲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该分子中B的原子轨道发生的是sp3杂化.
(3)E单质属于分子晶体,E与A元素形成极性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4)D在F中燃烧的产物属于离子晶体,其晶体中与D+最近且等距离的F-有6个.
(5)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氧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填“<”或“>”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