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及微生物体内,是多种香料和药物的主要成分。I是一种萜类化合物,它的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按官能团分类,A的类别是______。
(2)A→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3)C→D、E→F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B______、H______。
(5)F→G的反应中,乙酸酐的作用______。
(6)十九世纪末O.Wallach发现并提出了“异戊二烯法则”,即自然界中存在的萜类化合物均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为表彰他对萜类化合物的开创性研究,1910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请以CH3CH2OH、CH3MgI、CH3CH2MgBr为有机原料,结合题目所给信息,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补全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酚 取代反应 E→F 保护酚羟基不被氧化
【解析】
由反应条件和D的结构简式为可知,C为;结合信息ⅰ可知,B为;由信息ⅱ和ⅲ可知,E为;由反应条件和I的结构简式可知,H为;由反应条件可知G为。
(1)A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属于酚类,表现酚的性质,故答案为:酚;
(2)A→C的反应为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3)C→D的反应为在浓硫酸作用下,与甲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F的反应为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分子内脱水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由流程图可知,B为,H为,故答案为:;;
(5)F→G的反应中,首先乙酸酐与放上去反应生成,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为,水解生成,说明F→G的反应中,乙酸酐的作用是保护酚羟基不被氧化,故答案为:保护酚羟基不被氧化;
(6)由题给反应物和信息可知,应先被氧化为,发生信息ⅱ反应生成,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加热方式消去反应生成,合成路线如下:。
【题目】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 | 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 | 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
① | 氧化钙与水 | 左低右高 |
② |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分搅拌) | ? |
③ | 铝片与烧碱溶液 | 左低右高 |
④ | 铜与浓硝酸 | 左低右高 |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该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