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或实验操作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A. | 实验Ⅰ:左边的棉球呈橙色,右边的棉球呈蓝色,证明氧化性:Cl2>Br2>I2 | |
B. | 实验Ⅱ:当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让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 |
C. | 实验Ⅲ:可通过铜丝的上下移动来控制NO2的制取并收集NO2气体 | |
D. | 实验Ⅳ:振荡后静置,溶液不再分层,且保持无色透明 |
分析 A.生成的溴中混有氯气,不能证明溴与碘的氧化性强弱;
B.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后制的氢氧化铁胶体;
C.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
D.苯与水互不相溶.
解答 解:A.生成的溴中混有氯气,不能证明溴与碘的氧化性强弱,应先将溴中的氯气除去,故A错误;
B.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后制的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光线通过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B正确;
C.氧化氮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NO2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C错误;
D.单质溴能与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会逐渐消失,苯不溶于水,溶液分层,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实验基本操作以及氧化性比较、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等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合理性,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下列物质的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完成的是( )
A. | Al→NaAlO2 | B. | CO2→Na2CO3 | C. | Na2O2→Na2CO3 | D. | Al→Al(OH)3 |
2.某烃的结构简式为,分子中含有四面体结构的碳原子数为a,在同一直线上的碳原子数最多为b,一定在同一平面内的碳原子数为c,则a,b,c分别为( )
A. | 4,3,5 | B. | 5,3,6 | C. | 2,5,4 | D. | 4,6,4 |
9.有①Na2CO3 ②CH3COONa ③NaOH ④C6H5ONa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4种溶液的PH的大小是③>②>④>① | |
B. | 若将4种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 |
C. | 若分别加入25 mL0.1 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 |
D. | 若4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大小顺序是③>①>②>④ |
6.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澄清透明的无色溶液中:Cl-、MnO4-、Ag+、SO42- | |
B. | 在能使pH试纸变深蓝色的溶液中:Al3+、NO3-、S2-、CO32- | |
C. | 在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NH4+、K+、SO42-、NO3- | |
D. | 在由水电离出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I- |
3.对于反应4NH3+5O2═4NO+6H2O,下列为四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其中能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 | v (NH3)=0.25 mol/(L•s) | B. | v (O2)=1.4mol/(L•min) | ||
C. | v (H2O)=0.25 mol/(L•s) | D. | v (NO)=9 mol/(L•min)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 |
B. | 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 |
C. | 相同非金属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中 | |
D. | 同种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