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 O2(g) SO3(g) △H = ―98.32kJ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

A. 196.64kJ B. 196.64kJmol

C. 196.64kJ D. 196.64kJ

【答案】C

【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O2g+1/2O2gSO3gH=-98.32kJ/mol的含义,可知SO2O2反应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98.32kJ,所以生成2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由于是可逆反应,2molSO21molO2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C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为研究1.0mol/LFe(NO3)3溶液与Cu的反应,甲与乙做了如下实验:将Cu片放入1.0mol/LFe(NO3)3溶液中,观察到Cu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绿色,由此甲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氧化了Cu。而乙认为,Fe(NO3)3溶液显酸性,此酸性条件下,NO3-也能氧化Cu

1)甲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取蓝绿色溶液,向其中加入K3[Fe(CN)6]溶液

……

①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Fe(NO3)3溶液显酸性的原因__________

②证明甲观点正确的现象是__________Fe3+Cu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乙证明自己的观点,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pH试纸测定1.0mol/LFe(NO3)3溶液的pH

1.0mol/LFe(NO3)3溶液的pH=1

1.0mol/LFe(NO3)3溶液替换为某种溶液(或混合溶液),加入Cu

……

①下列溶液中,可以用于替换上述Fe(NO3)3溶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0.1mol/LHNO3溶液

b0.1mol/LFeCl3溶液

c6.0mol/LNaNO30.2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

②测定溶液pH值的操作是__________

③乙查阅资料: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证明乙观点正确的现象是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甲和乙的观点都正确。丙得出结论:将Cu片放入1.0mol/LFe(NO3)3溶液中,Fe3+NO3-均氧化的Cu。你是否同意丙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研究1.0mol/LFe(NO3)3溶液与Cu的反应,甲与乙查阅资料:

水解反应

平衡常数(K

Fe3++3H2OFe(OH)3+3H+

7.9×10-4

Fe2++2H2OFe(OH)2+2H+

3.2×10-10

Cu2++2H2OCu(OH)2+2H+

3.2×10-7

甲与乙再次将Cu片放入1.0mol/LFe(NO3)3溶液中,并监测实验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他们发现Cu片逐渐溶解,溶液变为蓝绿色,且pH值略有上升。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

【题目】苯佐卡因(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常用于创面、溃疡面及痔疮的镇痛。在实验室用对氨基苯甲酸()与乙醇反应合成苯佐卡因,有关数据和实验装置图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乙醇

46

0.79

-114.3

78.5

与水任意比互溶

对氨基苯甲酸

137

1.374

188

399.9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165

1.039

90

172

难溶于水,易溶于醇、醚类

产品合成: 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8.2g对氨基苯甲酸(0.06mol) 80mL无水乙醇(1.4mol),振荡溶解,将烧瓶置于冰水浴并加入10mL浓硫酸,将反应混合物在80℃水浴中加热回流1h,并不时振荡。

分离提纯: 冷却后将反应物转移到400mL烧杯中,分批加入10%Na2CO3溶液直至pH=9,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乙醚(密度0.714g·cm-3) 分两次萃取,并向醚层加入无水硫酸镁,蒸出醚层,冷却结晶,最终得到产物3.3g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在合成反应进行之前,圆底烧瓶中还应加入适量的______

2该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将烧瓶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

4分液漏斗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乙醚层位于_______(上层下层”)分离提纯操作加入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是_________

5合成反应中加入远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________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10%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

6本实验中苯佐卡因的产率为_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该反应产率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 (填标号)

a.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导致副反应多 b.催化剂加入量不足

c.产品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 d.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