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A、B、C、D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中的H2O已略去)。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D为金属单质,且D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若加热蒸干B的溶液没有得到B的盐,则B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常用作制冷剂,B和D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则反应(Ⅲ)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若D为氯碱工业的重要产品,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为酸或酸性气体,则A、B、C、D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请按顺序写出合理的答案)。

(1)FeCl3或Fe(NO3)3
(2)4NH3+6NO5N2+6H2O
(3)Al3++3AlO2-+6H2O====4Al(OH)3
(4)NaOH、Na2CO3、NaHCO3、CO2(或NaOH、Na2SO3、NaHSO3、SO2)(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知,D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则D为铁单质,具有变价,含有铁元素的B与铁反应生成C,说明B中铁元素为+3价,C中铁元素为+2价,A将铁氧化为+3价,同时A也能将含+2价铁的C氧化为+3价,加热蒸干B的溶液没有得到B的盐,说明该盐对应的酸为挥发性酸,则可推断A为氯气(或HNO3),B为氯化铁[或Fe(NO3)3],C为氯化亚铁[或Fe(NO3)2];(2)若A用作制冷剂,则A是氨气,B和D为空气的主要成分,D是氧气,B是氮气,C为NO;则反应(Ⅲ)为氨气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3)若D为氯碱工业的重要产品,则D应为NaOH,结合题给转化关系知,A为可溶性铝盐,B为氢氧化铝沉淀,C为偏铝酸盐,则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2-+6H2O=4Al(OH)3↓;(4)若D为酸或酸性气体,A能与酸性气体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则A、B、C、D可以NaOH、Na2CO3、NaHCO3、CO2或NaOH、Na2SO3、NaHSO3、SO2或Fe、Fe(NO32、Fe(NO33,HNO3
考点:考查物质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Cu(NO3)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回答下列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的几个问题。
(1)实验室欲制备0.3 mol Cu (NO3)2晶体,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甲:Cu  Cu(NO3)2         乙:Cu  CuO Cu(NO3)2
①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        同学的方案更合理,此同学可节约2mol/L的稀硝酸        mL;
②乙同学实验时通入O2的速率不宜过大,为便于观察和控制产生O2的速率,宜选择
         方案(填字母序号)。

③有下述装置(如下图),当装置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时,Cu电极(填编号)         
(a)增重64g   (b)减重64g   (c)可能增重64g,也可能减重64g

(2)①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硝酸铜的受热分解进行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图装置加热Cu(NO3)2固体(加热及夹持装置未画出)。加热过程发现:装置①中的固体逐渐变为黑色;装置②中有气泡产生,但在上升的过程中消失;石蕊试液逐渐变为红色,液体几乎不被压至装置③中。请写出Cu(N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②在装置中①试管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原因是                            
(3)NO2、O2和熔融NaNO3可制作燃料电池,其原理见下图。该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石墨I电极上生成氧化物Y,其电极反应式为                                     

(16分)某校高三同学高考前重做以下两个课本实验,请你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铝热反应实验:取磁性氧化铁粉按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进行铝热反应,将反应
后所得“铁块”溶于盐酸,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发现溶液变血红色。

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因“铁块”中可能混有没反应完的
磁性氧化铁外,还有一种可能原因是                        
② 若要证明反应所得“铁块”中含有金属铝,可用            (填化学式)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KI在经酸化的溶液中被空气氧化的反应式为:4H+ + 4I-+ O2 = 2I2 + 2H2O。该反应的速率受温度、酸度、溶剂、试剂浓度等影响,可用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来观测该反应的速率。已知,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在温度升高时灵敏度会降低,高于75℃则不能显色;淀粉浓度越高显色越灵敏、颜色也越深。
实验小组拟用0.8 mol·L-1 KI溶液、0.1 mol·L-1H2SO4溶液、淀粉溶液等来探究温度、酸度对上述反应速率的影响,他们做了A—C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温度/℃
H2SO4体积/mL
KI溶液体积/mL
H2O体积/mL
淀粉溶液
/ mL
出现蓝色时间 /s
A
39
10
5
5
1
5
B
TB
10
5
5
1
没出现蓝色
C
5
10
5
5
1
39
D
 
 
 
 
 
t
①为确保A组实验在39℃下进行,应采用的控温操作方法是              
②A—C三组实验时,都加入了5mL水,其目的是                      
③B组实验中“没出现蓝色”,原因是                                   
④请你为小组设计D组实验方案(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设计的5个数据),以帮助小组完成探究目标。
⑤按你设计的实验数据,请你预测一个t值,并写出与你预测相对应的探究实验结
             

(本题共13分)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操作
现象

向2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其中Fe3+ →Fe2+ ;请写出Fe3+ 跟S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出现“丁达尔效应”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现象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Ⅲ中的红褐色溶液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① 经检验步骤Ⅲ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 请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步骤Ⅲ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