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A、B、C、D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中的H2O已略去)。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D为金属单质,且D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若加热蒸干B的溶液没有得到B的盐,则B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常用作制冷剂,B和D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则反应(Ⅲ)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若D为氯碱工业的重要产品,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为酸或酸性气体,则A、B、C、D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请按顺序写出合理的答案)。
(1)FeCl3或Fe(NO3)3
(2)4NH3+6NO5N2+6H2O
(3)Al3++3AlO2-+6H2O====4Al(OH)3↓
(4)NaOH、Na2CO3、NaHCO3、CO2(或NaOH、Na2SO3、NaHSO3、SO2)(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知,D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则D为铁单质,具有变价,含有铁元素的B与铁反应生成C,说明B中铁元素为+3价,C中铁元素为+2价,A将铁氧化为+3价,同时A也能将含+2价铁的C氧化为+3价,加热蒸干B的溶液没有得到B的盐,说明该盐对应的酸为挥发性酸,则可推断A为氯气(或HNO3),B为氯化铁[或Fe(NO3)3],C为氯化亚铁[或Fe(NO3)2];(2)若A用作制冷剂,则A是氨气,B和D为空气的主要成分,D是氧气,B是氮气,C为NO;则反应(Ⅲ)为氨气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6NO5N2+6H2O;(3)若D为氯碱工业的重要产品,则D应为NaOH,结合题给转化关系知,A为可溶性铝盐,B为氢氧化铝沉淀,C为偏铝酸盐,则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2-+6H2O=4Al(OH)3↓;(4)若D为酸或酸性气体,A能与酸性气体反应生成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则A、B、C、D可以NaOH、Na2CO3、NaHCO3、CO2或NaOH、Na2SO3、NaHSO3、SO2或Fe、Fe(NO3)2、Fe(NO3)3,HNO3。
考点:考查物质推断、元素化合物知识。
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第二份中加入足量的烧碱,若同温同压下放出相同体积的气体,则两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A.2∶3 | B.1∶6 | C.3∶2 | D.1∶1 |
美国“海狼”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内使用了液体铝钠合金(单质钠和单质铝熔合而成)作载热介质,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分金属低 |
B.铝钠合金若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可得无色溶液,则n(Al)≤n(Na) |
C.铝钠合金投入到足量氯化铜溶液中,会有氢氧化铜沉淀也可能有铜析出 |
D.若m g不同组成的铝钠合金投入足量盐酸中,放出的H2越多,则铝的质量分数越小 |
(16分)某校高三同学高考前重做以下两个课本实验,请你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铝热反应实验:取磁性氧化铁粉按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进行铝热反应,将反应
后所得“铁块”溶于盐酸,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发现溶液变血红色。
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因“铁块”中可能混有没反应完的
磁性氧化铁外,还有一种可能原因是 。
② 若要证明反应所得“铁块”中含有金属铝,可用 (填化学式)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KI在经酸化的溶液中被空气氧化的反应式为:4H+ + 4I-+ O2 = 2I2 + 2H2O。该反应的速率受温度、酸度、溶剂、试剂浓度等影响,可用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来观测该反应的速率。已知,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在温度升高时灵敏度会降低,高于75℃则不能显色;淀粉浓度越高显色越灵敏、颜色也越深。
实验小组拟用0.8 mol·L-1 KI溶液、0.1 mol·L-1H2SO4溶液、淀粉溶液等来探究温度、酸度对上述反应速率的影响,他们做了A—C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 温度/℃ | H2SO4体积/mL | KI溶液体积/mL | H2O体积/mL | 淀粉溶液 / mL | 出现蓝色时间 /s |
A | 39 | 10 | 5 | 5 | 1 | 5 |
B | TB | 10 | 5 | 5 | 1 | 没出现蓝色 |
C | 5 | 10 | 5 | 5 | 1 | 39 |
D | | | | | | t |
(本题共13分)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Ⅰ | 向2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Ⅱ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 出现“丁达尔效应” |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Ⅲ |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
Ⅳ |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Ⅲ中的红褐色溶液 |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