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工业上以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含有SiO2、Fe2O3等少量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碳酸锰(MnCO3)。其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1)“过滤Ⅰ”所得“滤渣Ⅰ”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2)“氧化”过程中除了发生MnO2与SO2的反应外,还发生另一氧化还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浸锰”反应中往往有副产物MnS2O6生成,温度对“浸锰”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为减少MnS2O6的生成,“浸锰”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过滤Ⅱ”所得的滤液中加入NH4HCO3溶液时温度控制在30~35 ℃,温度不宜太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入NH4HCO3溶液后,生成MnCO3沉淀,同时还有CO2气体生成,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成的MnCO3沉淀需经充分洗涤,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SiO2 2Fe2++MnO2+4H+===2Fe3++Mn2++2H2O 90℃ 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Mn2++2HCO3-===MnCO3↓+CO2↑+H2O 取1~2mL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解析】
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含有SiO2、Fe2O3等少量杂质)为主要原料制备高性能的磁性材料碳酸锰(MnCO3):由流程可以知道软锰矿形成矿浆,通入足量的SO2,发生反应,MnO2+SO2=MnSO4,Fe2O3+SO2+2H+=2Fe2++SO42-+H2O,SiO2不反应,过滤,滤渣I为,滤液含有Mn2+、Fe2+,加入二氧化锰氧化亚铁离子,反应为:2Fe2++MnO2+4H+===2Fe3++Mn2++2H2O,调节pH,沉淀铁离子,过滤,滤渣II为氢氧化铁,向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铵溶液,生成MnCO3沉淀,过滤得到的滤渣中主要含有MnCO3,反应为:Mn2++2HCO3-===MnCO3↓+CO2↑+H2O,通过洗涤、烘干得到MnCO3晶体,据此分析解答。
(1)软锰矿形成矿浆,通入足量的SO2,MnO2、Fe2O3与O2反应生成Mn2+、Fe2+,SiO2不反应,过滤,滤渣I为SiO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SiO2;
(2) 加入二氧化锰氧化亚铁离子,反应为:2Fe2++MnO2+4H+===2Fe3++Mn2++2H2O,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Fe2++MnO2+4H+===2Fe3++Mn2++2H2O;
(3)由图可以知道,90℃时,MnS2O6的生成率低,锰浸出率高,温度再高,变化不大,则“浸锰”的适宜温度是90℃,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90℃;
(4) NH4HCO3受热易分解,温度不宜太高,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提高原料利用率,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防止NH4HCO3受热分解,提高原料利用率;
(5) Mn2+的滤液中加入NH4HCO3溶液后,发生彻底的双水解,生成MnCO3沉淀和二氧化碳,反应为:Mn2++2HCO3-===MnCO3↓+CO2↑+H2O;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Mn2++2HCO3-===MnCO3↓+CO2↑+H2O;
(6)生成的MnCO3沉淀需经充分洗涤,若未洗涤干净,洗涤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故检验洗涤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即可,方法为:取1~2mL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取1~2mL最后一次的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题目】下列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A | B | |
实验 | ||
现象 |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试管b中出现分层现象 |
结论 | 石蜡油分解产物中仅含有烯烃 | 反应生成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乙酸乙酯 |
C | D | |
实验 | 乙醇与金属钠 | |
现象 | 试管中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 反应过程中钠未熔化成小球 |
结论 | 非金属性Cl>S | 反应吸热 |
A. AB. BC. C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