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常温下在下列条件时,能大量共存的微粒组是( )化学式 | 电离常熟(25) |
CH3COOH | K1=1.7×10-5 |
HClO | K1=3.0×10-8 |
H2CO3 | K1=4.3×10-7 K2=5.6×10-11 |
A. | 如表提供的数据下:HClO、HCO3-、ClO-、CO32- | |
B. | c(H+)=1×10-14mol/L的溶液:K+、Na+、AlO2-、S2O32- | |
C. | 能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NH4+、Ca2+、NO3-、I- | |
D. | pH=3的溶液中:CO32-、Na+、SO42-、AlO2- |
分析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酸性HClO>HCO3-;
B.c(H+)=1×10-14mol/L的溶液,显碱性;
C.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
D.中性溶液中不能存在水解显碱性的离子.
解答 解: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酸性HClO>HCO3-所以HClO和CO32-二者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不能共存,故A错误;
B.c(H+)=1×10-14mol/L的溶液,显碱性,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B正确;
C.与Al反应生成H2的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碱溶液中不能存在NH4+,酸溶液中NO3-、I-(或A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C错误;
D.CO32-、AlO2-均水解显碱性,与中性溶液不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选项BD为解答的关键,注意选项B中表格数据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下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最大的是( )
A. | 0.5mol/L H2SO4溶液150mL | |
B. | 将0.03mol Al2(SO4)3投入100mL水中充分溶解 | |
C. | 0.9mol/L CH3COOH溶液70mL | |
D. | 将10g CaCO3投入100mL水中充分溶解 |
4.饮水安全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某研究小组提取三处被污染的水源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如下实验信息:其中一处被污染的水源含有A、B两种物质,一处含有C、D两种物质,一处含有E物质.A、B、C、D、E五种常见化合物都是由下表中的离子形成:
为了鉴别上述化合物,分别进行以下实验,其结果如下所示:
①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②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③进行焰色反应,只有B、C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④在各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再加过量稀硝酸,A中放出无色气体,C、D中产生白色沉淀;⑤将B、D两溶液混合,未见沉淀或气体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填空:
(1)写出B、D的化学式:B:KNO3、D:CuSO4.
(2)将含1mol A的溶液与含1mol E的溶液反应后蒸干,仅得到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为Na2CO3 .
(3)写出实验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4)C常用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净水原理:Al3++3H2O=Al(OH)3(胶体)+3H+.
阳离子 | k+ Na+ Cu2+ Al3+ |
阴离子 | SO42- HCO3- NO3- OH- |
①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②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③进行焰色反应,只有B、C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④在各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再加过量稀硝酸,A中放出无色气体,C、D中产生白色沉淀;⑤将B、D两溶液混合,未见沉淀或气体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填空:
(1)写出B、D的化学式:B:KNO3、D:CuSO4.
(2)将含1mol A的溶液与含1mol E的溶液反应后蒸干,仅得到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为Na2CO3 .
(3)写出实验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4)C常用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净水原理:Al3++3H2O=Al(OH)3(胶体)+3H+.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 Na2S溶液中通入适量H2S:S2-+H2S═2HS- | |
B. | 氧化铁溶于氢碘酸:Fe2O3+6H-═2Fe3++3H2O | |
C. | 过量铁粉加入稀HNO3溶液中:3Fe+8H++2NO${\;}_{3}^{-}$═3Fe2++2NO↑+4H2O | |
D. | NaHSO3溶液显酸性的原因:HSO${\;}_{3}^{-}$+H2O?SO${\;}_{3}^{2-}$+H3O- |
9.下图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