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是( )A. | C2H2 | B. | C2H4 | C. | C2H6 | D. | CH4 |
分析 A.乙炔是直线型结构;
B.乙烯是平面结构;
C.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D.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解答 解:A.乙炔是直线型结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A正确;
B.乙烯是平面结构,所有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故B错误;
C.乙烷中有2个甲基,甲基具有甲烷的结构特点,因此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直线上,故C错误;
D.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难度不大,做题时注意从甲烷、乙烯、苯和乙炔的结构特点判断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 | 石油的产量 | B. | 乙烯的产量 | C. | 汽油的产量 | D. | 合成纤维的产量 |
17.(Ⅰ)观察图A、B、C,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可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再平行插入一块铜片,可观察到铜片没有(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见图A),组成一个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如果烧杯中最初装入的是2mol/L 500mL的稀硫酸溶液,构成铜锌原电池(见图B,假设产生的气体没有损失,锌失去的电子完全沿导线到铜电极),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L的氢气时,则此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c(H2SO4)=1mol/L、c(ZnSO4)=1mol/L.
(3)如果电极材料分别是铁片和石墨并进行连接,插入氯化钠溶液中(见图C),放置数天后,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Ⅱ)将铜粉末用10%H2O2和3.0mol•L-1H2SO4混合溶液处埋,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高于40℃时,铜的平均溶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H2O2的分解速率加快,导致H2O2的浓度降低从而使铜的溶解速率慢.
(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可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再平行插入一块铜片,可观察到铜片没有(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见图A),组成一个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2)如果烧杯中最初装入的是2mol/L 500mL的稀硫酸溶液,构成铜锌原电池(见图B,假设产生的气体没有损失,锌失去的电子完全沿导线到铜电极),当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11.2L的氢气时,则此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c(H2SO4)=1mol/L、c(ZnSO4)=1mol/L.
(3)如果电极材料分别是铁片和石墨并进行连接,插入氯化钠溶液中(见图C),放置数天后,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Ⅱ)将铜粉末用10%H2O2和3.0mol•L-1H2SO4混合溶液处埋,测得不同温度下铜的平均溶解速率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铜的平均溶解速率 (×10-3mol•L-1•min-1) | 7.34 | 8.01 | 9.25 | 7.98 | 7.24 | 6.73 | 5.76 |
14.表中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
A |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稀溴水 | 观察白色沉淀三溴苯酚 |
B | 向待测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 鉴别乙酸、乙酸乙酯、乙醇 |
C | 向3ml5%CuSO4溶液中滴加3-4滴2%氢氧化钠溶液,再向其中加入0.5ml乙醛,加热 | 检验醛基 |
D | 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冷却,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 | 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氯化氢溶于水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 | |
B. | 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 |
C. | 物质导电的过程一定是物理变化 | |
D. | 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 |
B. | 氨气是弱电解质,铜是强电解质 | |
C. | 氧化钠是强电解质,醋酸是弱电解质 | |
D. | 硫酸钠是强电解质,硫酸钡是弱电解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