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纳米碳酸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造纸、化学建材、油墨、涂料、密封胶与胶粘剂等行业.在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
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取该产品.D中装有蘸稀硫酸的脱脂棉,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可选用的药品有:a.石灰石 b.饱和氯化钙溶液 c.6mol/L盐酸 d.氯化铵e.氢氧化钙.
(1)A中制备气体时,所需药品是(选填字母序号):ac;
(2)B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3)写出制取实验室氨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4)实验过程中,向C中通入气体是有先后顺序的,应先通入气体的化学式:NH3
(5)检验D出口处是否有氨气逸出的方法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D出口处,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处,若观察到白烟,则氨气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
(6)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CaCl2+CO2+2NH3+H2O=CaCO3↓+2NH4Cl.
(7)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将少量碳酸钙加水充分搅拌,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观察是否发生丁达尔现象,若有丁达尔现象则为纳米级,若没有丁达尔现象则不是纳米级.

分析 (1)根据装置特点可知A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E为氨气的发生装置;
(2)装置B目的是除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
(3)实验室制取氨气采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的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溶解性判断先通入的气体;
(5)根据氨气的检验方法;
(6)由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7)将少量碳酸钙加水充分搅拌,看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解答 解:(1)装置A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所需药品是石灰石和6mol/L盐酸,故答案为:ac;
(2)饱和NaHCO3溶液可除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故答案为: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3)实验室制取氨气采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制的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方程式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4)氨气极易溶于水,易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所以应先通入氨气,故答案为:NH3
(5)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能和浓盐酸反应生成白烟,
故答案为: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D出口处,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处,若观察到白烟,则氨气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
(6)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溶液呈碱性,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能和碱反应生成碳酸铵,碳酸铵和氯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CaCl2+CO2+2NH3+H2O=CaCO3↓+2NH4Cl,
故答案为:CaCl2+CO2+2NH3+H2O=CaCO3↓+2NH4Cl;
(7)将少量碳酸钙加水充分搅拌,看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若有丁达尔效应,则说明为纳米级,
故答案为:将少量碳酸钙加水充分搅拌,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观察是否发生丁达尔现象,若有丁达尔现象则为纳米级,若没有丁达尔现象则不是纳米级.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物质含量的测定,难度不大,掌握实验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4.三氯化铬是化学合成中的常见物质,三氯化铬易升华,在高温下能被氧气氧化;制备三氯化铬的流程如图1所示:

(1)重铬酸铵分解产生的三氧化二铬(Cr2O3难溶于水)需用蒸馏水洗涤,如何用简单方法判断其已洗涤干净?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呈无色.
(2)已知CCl4沸点为76.8℃,为保证稳定的CCl4气流,适宜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并用温度计指示温度).
(3)用图2装置制备CrCl3时,反应管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Cr2O3+3CCl4═2CrCl3+3COCl2,则向三颈烧瓶中通入N2的作用为:①赶尽反应装置中的氧气;②鼓气使反应物进入管式炉中进行反应.
(4)样品中三氯化铬质量分数的测定:称取样品0.3000g,加水溶解并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移取25.00mL于碘量瓶(一种带塞的锥形瓶)中,加热至沸后加入1gNa2O2,充分加热煮沸,适当稀释,然后加入过量2mol•L-1H2SO4至溶液呈强酸性,此时铬以Cr2O72-存在,再加入1.1g KI,加塞摇匀,充分反应后铬以Cr3+存在,于暗处静置5min后,加入1mL指示剂,用0.0250mol•L-1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平行测定三次,平均消耗标准Na2S2O3溶液21.00mL.(已知:2Na2S2O3+I2═Na2S4O6+2NaI)
①滴定实验可选用的指示剂名称为淀粉,判定终点的现象是最后一滴滴入时,蓝色恰好完全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若滴定时振荡不充分,刚看到局部变色就停止滴定,则会使样品中无水三氯化铬的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偏低(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加入Na2O2后要加热煮沸,其主要原因是除去其中溶解的氧气,防止氧气将I-氧化,产生偏高的误差.
③加入KI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6I-+14H+═2Cr3++3I2+7H2O.
④样品中无水三氯化铬的质量分数为95.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溴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沸点为38.4℃.制备溴乙烷的一种方法是乙醇与氢溴酸反应.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H2OH+HBr$\stackrel{△}{→}$CH3CH2Br+H2O.
实际通常是用溴化钠与一定浓度的硫酸和乙醇反应.某课外小组欲在实验室制备溴乙烷的装置如图,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80%硫酸,然后加入研细的溴化钠粉末和几粒碎瓷片;
③小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最终得到产物21.8g.
已知反应物的用量:0.3mol NaBr(s);0.25mol乙醇(密度为0.80g•mL-1);36mL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2)A是冷凝管,起着冷凝回流乙醇的作用,则冷凝水从下口(填“上口”或“下口”)进.
(3)反应时若温度过高,则有SO2生成,同时观察到还有一种红棕色气体产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2NaBr+2H2SO4$\frac{\underline{\;\;△\;\;}}{\;}$Br2↑+SO2↑+2H2O+2Na2SO4.反应结束后,得到的粗产品呈棕黄色.为了除去粗产品中的杂质,可选择下列试剂中的b(填写上正确选项的字母).
a、饱和食盐水     b、稀氢氧化钠溶液    c、乙醇    d、四氯化碳
(4)为了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少量溴乙烷,然后④①③②(按实验的操作顺序选填下列序号).
①加热    ②加入AgNO3溶液   ③加入稀硝酸酸化   ④加入NaOH溶液
若溴乙烷的密度为ag/cm3,检验过程中用了bmL溴乙烷,得到cg沉淀,则溴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M为$\frac{188ab}{c}$(列出计算式).
(5)本实验制取溴乙烷的产率为80%.
8.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能源,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NO以及燃料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CO,它们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大气污染物,为了减轻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人们开始探索利用NO和CO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两种无毒气体E和F的方法(已知该反应△H<0).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NO和CO,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如下表:
NOCOEF
初始0.1000.10000
T10.0200.0200.0800.040
T20.0100.0100.0900.045
①请结合上表数据,写出NO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NO?2CO2+N2
②上述反应T1℃时的平衡常数为K1,T2℃时的平衡常数为K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K1=3200.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温度T1和T2的关系是(填序号)A.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比较
(2)在一个体积为1L的真空容器中,加入0.5mol CaCO3,T℃时,发生反应:CaCO3(s)?CaO(s)+CO2(g),测得c(CO2)=0.2mol/L.温度不变,压缩容积为0.5L,则c(CO2)的变化范围为:0.2mol/L≤c(CO2)<0.4mol/L.
(3)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分别为890.3kJ/mol,285.8kJ/mol和283.0kJ/mol,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和H2,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CO2(g)=2CO(g)+2H2(g)△H=+247.3 kJ•mol -1
(4)氨硼烷(H3BNH3)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氢存储介质,吸收H2后的氨硼烷作电池负极材料(用MH表示),利用其产生的电能进行硫酸铜溶液的电解实验,如图所示.
①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H+OH--e-═M+H2O
②若电流表的指针指向500mA,假设电流强度不变,当电解池中的Cu2+完全析出,理论上需要时间3.86×104s( 法拉第常数F=9.65×104C•mol-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