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分)(Ⅰ)在温度t ℃时,pH=3的某水溶液中c(OH)=109 mol/L在此温度下pH均为4的盐酸和(NH4)2SO4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__________。

(Ⅱ)常温下,pH=10的强碱AOH和pH=4的酸HnB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酸性,生成的盐化学式为___________。AOH与HnB完全中和所得溶液呈_________性,其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常温下将体积为v1、浓度为c1的一元酸HA与体积为v2、浓度为c2的一元碱BOH混合。

(1)若v1·c1=v2·c2,混合后的溶液pH>7,则一元弱酸的电离程度          (选填“>”、“<”或“=”)一元弱碱的电离程度;

(2)若v1=v2,一元弱碱的电离程度大于一元弱酸的电离程度,且混合后溶液pH<7,则c1      c2(选填“>”、“<”或“=”)。

(Ⅳ)常温下,0.1m01/L的下列溶液:

①HCl、②CH3COOH、③CH3COONa、④NaOH、⑤FeCl3、⑥NaCl。

(1)pH由小到大排列顺序为                          (填序号);

(2)实验室配制⑤的溶液时常需加入少量盐酸,否则得到的是浑浊的溶液,产生浑浊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Ⅴ)将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时,可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

 

【答案】

(15分)(Ⅰ)10(2分)     

(Ⅱ)AnB (1分)     碱 (1分)     Bn+H2O Bn1)- + OH(2分)

(Ⅲ)(1)< (1分)              (2) >(1分)    

(Ⅳ)(1)①②⑤⑥③④(2分)  (2)Fe3+3H2OFe(OH)3+3H(2分)

(Ⅴ)产生白色沉淀同时产生无色气体(1分)Al3+ +3HCO3 ==3CO2↑ +Al(OH)3↓(2分)

【解析】

试题分析:(Ⅰ)pH=3的某水溶液中c(OH)=109 mol/L,这说明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等于1012。在此温度下pH均为4的盐酸和(NH4)2SO4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之比为108︰104=104

(Ⅱ)常温下,pH=10的强碱AOH和pH=4的酸HnB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酸性,这说明酸一定是过量的,因此酸是弱酸,生成的盐化学式为AnB。由于酸是弱酸,所以生成的盐水解溶液显碱性,水解方程式是Bn+H2O Bn1)- + OH

(Ⅲ)(1)若v1·c1=v2·c2,混合后的溶液pH>7,说明溶液显碱性,因此一元弱酸的电离程度小于一元弱碱的电离程度。

(2)若v1=v2,一元弱碱的电离程度大于一元弱酸的电离程度,且混合后溶液pH<7,这说明酸一定是过量的,所以则c1c2

(Ⅳ)(1)盐酸是一元强酸,醋酸是一元弱酸,而氢氧化钠是强碱。根据水解的规律可知,溶液中pH由小到大排列顺序为①②⑤⑥③④。

(2)由于氯化铁溶于水水解,方程式为Fe3+3H2OFe(OH)3+3H,所以有可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变混浊。

(Ⅴ)硫酸铝水解溶液显酸性,碳酸氢钠水解溶液显碱性,二者混合相互促进,所以可以产生白色沉淀同时产生无色气体,方程式是Al3+ +3HCO3 ==3CO2↑ +Al(OH)3↓。

考点:考查溶液中pH的计算和判断以及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水解的应用等

点评: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时,需要依据氢离子浓度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进行。如果是酸碱中和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则需要首先进行酸碱的过量判断,然后才能再考虑盐类的水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08?安庆模拟)Ⅰ.由于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如何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并加以开发利用,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如右上图表示该反应进行过程中能量(单位为kJ?mol-1)的变化.
(1)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T1℃时,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右下图所示.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氢气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
0.225
0.225
mol?L-1?min-1
(2)该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
5.3
5.3

(3)温度变为T2℃(T1>T2),平衡常数K
增大
增大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D
D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2)不变
C.v(H2)=v(H2O)    D.c(CO2)=c(CO)
(5)下列措施中能使n(CH3OH)/n(CO2)增大的有
CD
CD

A.升高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D.再充入1molCO2和3molH2;   E.充入He(g),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Ⅱ.在温度t℃下,某NaOH的稀溶液中c(H+)=10-amol/L,c(OH-)=10-bmol/L,已知a+b=12
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w=
1×10-12
1×10-12
;t
大于
大于
2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pH=c的盐酸(t℃),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如表所示.
序号 NaOH溶液的体积/mL 盐酸的体积/mL 溶液的pH
20.00 0.00 8
20.00 20.00 6
假设溶液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c为
4
4
(2013?浙江)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NH42CO3(aq)△H1
反应Ⅱ:NH3(l)+H2O(l)+CO2(g)?(NH42HCO3(aq)△H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2(NH42HCO3(aq)△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3与△H1、△H2之间的关系是:△H3=
2△H2-△H1
2△H2-△H1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则:
①△H3
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
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T3-T4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的捕获
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T3-T4区间,化学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的捕获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请在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
降低温度;增大CO2浓度
降低温度;增大CO2浓度
(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B、D
B、D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