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 H+、Fe3+、ClO-、Cl- | B. | H+、NH4+、Fe2+、NO3- | ||
C. | Ag+、K+、Cl-、SO42- | D. | K+、AlO2-、Cl-、OH- |
分析 A.氢离子与次氯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与铁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
B.硝酸根离子在氢离子大量存在条件下能够氧化亚铁离子;
C.氯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银离子发生反应;
D.四种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共存.
解答 解:A.H+与Fe3+、ClO-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H+、Fe2+、NO3-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Ag+与Cl-、SO42-之间反应生成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K+、AlO2-、Cl-、OH-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该题是高考中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掌握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 Fe3+和 SCN-)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短周期元素离子aA2+、bB+、cC3+、dD- 都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原子半径B>A>D | B. | 离子半径C>D>B>A | ||
C. | 单质还原性A>B>D>C | D. | A、B、C、D可能是第二周期元素 |
3.已知烯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2RCH=CHR′→RCH=CHR+R′CH=CHR′(R、R′都表示烃基)
该反应称为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研究该反应的几位科学家.下列对该反应机理的猜测肯定不正确的是( )
该反应称为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研究该反应的几位科学家.下列对该反应机理的猜测肯定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物分子都断裂C=C键 | |
B. | 反应物分子都断裂R-C键 | |
C. | 反应物分子都断裂R′-C键 | |
D. | 两分子反应物中,一个断裂R-C键,另一个断裂R′-C键 |
20.2,2-二甲基对三联苯的一氯代物有(不考虑空间异构)( )
A. | 5种 | B. | 6种 | C. | 7种 | D. | 14种 |
7.化合物M叫假蜜环菌素,它是香豆素类天然化合物.下列对M的叙述中错误( )
M(假蜜环菌素)
M(假蜜环菌素)
A. | M的分子式为C12H10O5 | |
B. | 1 mol M最多可和6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 |
C. | M可发生水解反应 | |
D. | M可与 HBr反应 |
17.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
A. | 高温灼烧CuO固体 | B. | 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 | ||
C. | 硫粉与铁粉混合加热 | D. | 将金属Cu投入FeCl3溶液中 |
4.依据下列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向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 溶液变蓝 | 氧化性:Cl2>Br2>I2 |
B | 将铝片放入盐酸中 | 产生气泡的速率开始较慢,随后加快,后来又逐渐减慢 | H+的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 |
C |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 | 得到蓝色溶液 | 蔗糖水解产物没有还原性 |
D | 向漂白粉中滴入稀硫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气体中含有Cl2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4.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CS2为V形的极性分子 | |
B. | ClO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 |
C. | SF6中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 |
D. | SiF4和SO32-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 |
15.X、Y、Z是三种常见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这些单质和化合物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Y、Z一定都是非金属单质 | B. | X、Y、Z一定都是金属单质 | ||
C. | X、Y、Z中至少有一种是非金属单质 | D. | X、Y、Z中至少有一种是金属单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