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乳酸亚铁([CH3CH(OH)COO]2Fe)是一种很好的食品铁强化剂,易溶于水,吸收效果比无机铁好,可通过乳酸与FeCO3反应制得.
Ⅰ.制备硫酸亚铁:装置如图所示:

(1)装置B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铁粉逐渐溶解,液体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浅绿色
(2)将B中生成的FeCl3溶液压入装置C的操作是关闭活塞3,打开活塞2.
Ⅱ.制备乳酸亚铁:
将制得的FeCO3加入到乳酸溶液中,再加入少量铁粉,75℃下搅拌使之充分反应,然后再加入适量乳酸.
(3)FeCO3与乳酸CH3CH(OH)CO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O3+2CH3CH(OH)COOH=2CH3CH(OH)COO-+Fe2++CO2↑+H2O
(4)反应后加入适量乳酸的作用是除去剩余的铁粉.
(5)从所得溶液中获得乳酸亚铁晶体所需要的实验操作是冷却结晶(或低温蒸发、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6)设计实验证明乳酸亚铁中含Fe2+:取少量乳酸亚铁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

分析 (1)装置B中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现象;
(2)关闭活塞3、打开活塞2,产生的氢气使圆底烧瓶中压强增大,从而可将氯化亚铁溶液压人装置C;
(3)FeCO3与乳酸CH3CH(OH)COOH反应生成CH3CH(OH)COO]2Fe、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制备的乳酸亚铁中有剩余的铁粉,加入乳酸的目的是除去剩余铁粉;
(5)从溶液中获得晶体,应经过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
(6)先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不变色,然后加入新制氯水,若溶液变为血红色则证明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

解答 解:(1)装置B中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则观察到的现象为:铁粉逐渐溶解,液体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浅绿色,
故答案为:Fe+2H+=Fe2++H2↑;液体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浅绿色;
(2)先关闭活塞3、打开活塞2,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使圆底烧瓶中压强增大,从而将B中生成的FeCl2溶液压入装置C,
故答案为:关闭活塞3,打开活塞2;
(3)FeCO3与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H(OH)COOH+FeCO3→[CH3CH(OH)COO]2Fe+CO2↑+H2O,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O3+2CH3CH(OH)COOH=2CH3CH(OH)COO-+Fe2++CO2↑+H2O,
故答案为:FeCO3+2CH3CH(OH)COOH=2CH3CH(OH)COO-+Fe2++CO2↑+H2O;
(4)制备乳酸亚铁过程中加入Fe粉,可防止Fe2+离子被氧化,过量的铁粉需要用乳酸除去,
故答案为:除去剩余的铁粉; 
(5)在75℃下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制得乳酸亚铁,从热溶液中获得乳酸亚铁晶体,应经过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
故答案为:冷却结晶(或低温蒸发、冷却结晶);
(6)证明乳酸亚铁中含Fe2+的方法为:取少量乳酸亚铁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
故答案为:取少量乳酸亚铁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制备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目的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原则,试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乙烯在化工生产中的用途广泛,乙烷脱氢制乙烯是工业上常用方法,但如果提高乙烯的产率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方向.现阶段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较大关注,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反应①:C2H6?C2H4+H2 △H1
反应②:CO2+H2?CO+H2O(g)  H2<0
总反应③:C2H6+CO2?C2H4+H2O(g)+CO△H3
(1)反应①的△S>0(填“>”或“<”)
(2)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反应①中乙烯的产率,有人拟加入O2除去生成的H2,试解释采取这一措施的原理: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减低氢气的浓度,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乙烯的产率.但由于O2的氧化性强,乙烯往往会被氧化,最终乙烯的产率提高不大,无实际意义.
(3)下列关于该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BD(填写相应的编号)
A.为加快反应速率,生产中实际温度越高越好,可提高每天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B.研究开发合适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加入CO2可加快反应①的速率,从而提高乙烯的产率;
D.加入CO2对反应①的各物质起到稀释的作用,在恒压条件下可提高乙烷的转化率.
(4)为研究温度对乙烯产率的影响,实验得图1、图2.试分析图1 中H2收率在同一温度下随时间变化而下降的原因:反应②中二氧化碳消耗氢气,使氢气的收率降低.从图2中分析反应③的△H3>0(填“>”或“<”)
(5)写出反应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O)×c({H}_{2}O)}{c(C{O}_{2})×c({H}_{2})}$.若令浓度商Q=$\frac{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400K时,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物质的量为1:1的CO2和H2,经过一定时间t后到达平衡,在升高温度至1700K.在图3画出反应②随温度升高时Q值的变化趋势图.
14.50mL 0.50mol/L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装置有一处错误是小烧杯口和大烧杯口没有平齐.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mL 0.50mol/L盐酸跟50mL 0.55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相等(填“相等”“不相等”).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用50mL 0.50mol/L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6)为准确测量中和热,实验通常会重复实验二至三次,若共计做了三次实验,则至少需测定温度9次,三次平行操作测得的数据中,起始时盐酸与烧碱溶液温度相同,而终止温度与起始温度之差为(t2-t1),0.50mol/L盐酸与0.55mol/L NaOH溶液的密度都为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则中和热的计算式△H=-$\frac{0.418(t2-t1)kJ}{0.025mol}$.(只列计算表达式,不用算出最终结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