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提纯金属钨的反应原理为W(s)+I2(g)WI2(g) (I)。该反应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如下图所示:
①反应(I)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若K=,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I2(g)和足量W(s),反应达到平衡时I2(g)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②反应(I)的△H____0(填“>”或“<”),上述反应体系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_。
③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a.I2与WI2的浓度相等
b.W的质量不再变化
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单位时间内,金属钨消耗的物质的量与碘化钨生成的物质的量相等
(2)25℃时,NaHSO3的水解平衡常数=1.0×10-12mol/L,则该温度下H2SO3HSO3-+H+的电离常数Ka=____mol/L,若向H2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则溶液中
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用Na2SO3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pH随n(SO32-):n(HSO3-)变化关系如下表:
n(SO32-): n ( HSO3-) | 91:9 | 1:1 | 1:91 |
pH(25℃) | 8.2 | 7.2 | 6.2 |
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2分,化学式写错不得分,漏写“c( )”其他正确只得1分) 33.3% 或33%(2分,合理答案即可)② <(2分,写“小于”不得分) I2(或碘)(2分,写“化学式”或“名称”均得分)③bc (b 1分,c 1分,b、c2分,其他情况不得分,大写字母不得分)
(2)1.0×10-2(2分,或10-2或0.01) 减小 (2分)
(3)c(Na+)>c(HSO3-)>c(SO32-)>c(H+)=c(OH-)(2分,顺序错误不得分,离子符号写错不得分,漏写“c( )”其他正确只得1分)
解析试题分析:(1)①化学平衡常数是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因此根据反应的方程式W(s)+I2(g)WI2(g)可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根据方程式可知
W(s)+I2(g)WI2(g)
起始量(mol) 1 0
转化量(mol) x x
平衡量(mol) 1-x x
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可以用物质的量代替浓度表示平衡常数
所以K==
=
解得x=
所以反应达到平衡时I2(g)的转化率为×100%=33.3%。
②根据装置图可知,单质W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有利于生成,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方应是放热反应,即△H<0。
③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据此判断。a.平衡时浓度不变,但物质的浓度之间不一定相等或满足某种关系,所以I2与WI2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正确;b.W的质量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c.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气体的质量是变化的,因此密度是变化的,所以当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时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d.单位时间内,金属钨消耗的物质的量与碘化钨生成的物质的量相等,但二者的反应速率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不正确,答案选bc。
(2)NaHSO3的水解方程式为HSO3-+H2OH2SO3+OH-,则水解平衡常数表达式=
,则
=
=1.0×10
mol/L,所以该温度下H2SO3
HSO3-+H+的电离常数Ka=
=1.0×10-2mol/L;若向H2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由于单质碘能把亚硫酸氧化生成硫酸,所以使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溶液中
将减小。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n(SO32-): n ( HSO3-)=1:1时溶液显碱性,因此当溶液显中性时n(SO32-): n ( HSO3-)<1:1,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是c(Na+)>c(HSO3-)>c(SO32-)>c(H+)=c(OH-)。
考点:考查平衡常数的判断、计算与应用;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水解平衡的影响;以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1)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N2和H2,下列能说明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
A.3v(N2)=v(H2) |
B.断裂1个N≡N的同时断裂6个N—H |
C.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2 |
D.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
F.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2)在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N2、8 mol H2,5 min时达到平衡,测得NH3的物质的量是2 mol,则平衡时c(H2)=______________。
水煤气是一种高效气体燃料,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可用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碳制得:C (s)+H2O(g)CO (g)+H2 (g) ΔH="+131" kJ·mol-1
(1)T温度下,四个容器中均进行着上述反应,各容器中碳足量,其他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正、逆反应速率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填写表中相应的空格。
容器 编号 | c(H2O) /mol·L-1 | c(CO) /mol·L-1 | c(H2) /mol·L-1 | v正、v逆比较 |
Ⅰ | 0.06 | 0.60 | 0.10 | v正=v逆 |
Ⅱ | 0.06 | 0.50 | 0.40 | ① |
Ⅲ | 0.12 | 0.40 | 0.80 | v正<v逆 |
Ⅳ | 0.12 | 0.30 | ② | v正=v逆 |
① ,② 。
在T温度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
(2)另有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恒温恒压下,向其中加入1.0 mol碳和1.0 mol水蒸气 (H2O),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变为原来的1.25 倍。平衡时水蒸气的转化率为 ;向该容器中补充a mol 碳,水蒸气的转化率将 (填 “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一定条件下用水煤气能合成甲醇:CO(g)+2H2(g)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76/1/u6ini.jpg)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硫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1)硫酸生产过程中2SO2(g)+O2(g)2SO3(g),平衡混合体系中SO3的百分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2SO2(g)+O2(g)2SO3(g)的△H__________0(填“>”或“<”),
②一定条件下,将SO2与O2以体积比2:1置于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上反应,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体系的密度不发生变化 | B.SO2与SO3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
C.体系中硫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 D.单位时间内转移4 mol 电子,同时消耗2 mol SO3 |
(2)一定的条件下,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00/f/hkzgu.png)
![](http://thumb.zyjl.cn/pic5/tikupic/3b/7/p5lvn1.png)
图1 图2 图3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升高温度,平衡常数 (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②由图2信息,计算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H2)= ,从11min起其它条件不变,压缩容器的体积为1L,则n(N2)的变化曲线为 (填“a”或“b”或“c”或“d”)
③图3 a、b、c三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N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 点,温度T1 T2(填“>”或“=”或“<”)
(3)若将等物质的量的SO2与NH3溶于水充分反应,所得溶液呈 性,所得溶液中c(H+)- c(OH-)= (填写表达式)(已知:H2SO3:Ka1=1.7×10-2,Ka2=6.0×10-8,NH3·H2O:Kb=1.8×10-5)
在1.0 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 mol 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
A(g)??B(g)+C(g)ΔH=+85.1 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
时间t/h | 0 | 1 | 2 | 4 | 8 | 16 | 20 | 25 | 30 |
总压强p/100 kPa | 4.91 | 5.58 | 6.32 | 7.31 | 8.54 | 9.50 | 9.52 | 9.53 | 9.53 |
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
(3)①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________ mol,n(A)=________ mol。
②下表为反应物A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计算:a=________。
反应时间t/h | 0 | 4 | 8 | 16 |
c(A)/(mol·L-1) | 0.10 | a | 0.026 | 0.006 5 |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c(A)变化与时间间隔(Δt)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12 h时反应物的浓度c(A)为__________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