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A. | 硫酸、胆矾、氯化镁 | B. | 硝酸、烧碱、干冰 | ||
C. | 醋酸、消石灰、明矾 | D. | 盐酸、生石灰、石膏 |
分析 依据概念可知,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
解答 解:A.硫酸属于酸,胆矾属于盐,氯化镁属于盐,故A错误;
B.硝酸属于酸,烧碱(氢氧化钠)属于碱,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错误;
C.醋酸属于酸,消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属于盐,故C正确;
D.盐酸属于混合物,生石灰(氧化钙)属于氧化物,石膏(两水合硫酸钙)属于盐,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判断,明确概念的含义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物质的俗称,学习中要夯实基础,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操作正确( )
①用药匙向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再向分液漏斗中装入MnO2粉末;②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瓶;
③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⑤可用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氯气.
①用药匙向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再向分液漏斗中装入MnO2粉末;②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瓶;
③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多余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⑤可用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氯气.
A. | ①④⑤ | B. | ③④ | C. | ②④⑤ | D. | ①②③ |
4.以菱锌矿(主要成分为ZnCO3,同时含有MnO、FeO、Fe2O3、SiO2等杂质)为原料生产碱式碳酸锌[ZnCO3•2Zn(OH)2•H2O]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Fe2+、Fe3+、Zn2+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表:
(1)ZnCO3酸溶时的离子方程式为ZnCO3+2H+═Zn2++H2O+CO2↑.
(2)用KMnO4溶液除去Mn2+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3Mn2++2H2O═5MnO2↓+4H+.
(3)滤渣2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Fe(OH)3.
(4)过滤2所得滤液中含有的主要阳离子是Na+、K+.
(5)生成的产品需经充分洗涤,检验产品完全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若无沉淀,则已洗净.
(6)Zn2+完全沉淀时溶液中c(Zn2+)=10-5mol•L-1,则该温度下Ksp[Zn(OH)2]的值为10-17.
待沉淀离子 | Fe2+ | Fe3+ | Zn2+ |
开始沉淀时pH | 5.8 | 1.1 | 5.9 |
完全沉淀时pH | 8.8 | 3.2 | 8.0 |
(2)用KMnO4溶液除去Mn2+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3Mn2++2H2O═5MnO2↓+4H+.
(3)滤渣2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Fe(OH)3.
(4)过滤2所得滤液中含有的主要阳离子是Na+、K+.
(5)生成的产品需经充分洗涤,检验产品完全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若无沉淀,则已洗净.
(6)Zn2+完全沉淀时溶液中c(Zn2+)=10-5mol•L-1,则该温度下Ksp[Zn(OH)2]的值为10-17.
11.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为测定盐酸的浓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
(1)配制100mL 0.10mol/L NaOH标准溶液.
①主要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后)转移→洗涤(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定容→摇匀→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②称量0.4g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有: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烧杯.
(2)取20.00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自己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①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0.11mol/L(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如图,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操作丙,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
④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有BD.(多选扣分)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
B.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锥形瓶水洗后用待测稀盐酸溶液润洗
E.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溶液润洗.
(1)配制100mL 0.10mol/L NaOH标准溶液.
①主要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冷却后)转移→洗涤(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定容→摇匀→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②称量0.4g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有: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烧杯.
(2)取20.00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自己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 NaOH溶液的浓度 (mol/L) | 滴定完成时,NaOH溶液滴入的体积(mL) | 待测盐酸溶液的体积 (mL) |
1 | 0.10 | 22.62 | 20.00 |
2 | 0.10 | 22.72 | 20.00 |
3 | 0.10 | 22.80 | 20.00 |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0.11mol/L(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③如图,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应采用操作丙,然后轻轻挤压玻璃球使尖嘴部分充满碱液.
④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其他操作正确)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有BD.(多选扣分)
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
B.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锥形瓶水洗后用待测稀盐酸溶液润洗
E.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溶液润洗.
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 |
B. | 向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3++3SCN-═Fe(SCN)3↓ | |
C. | 向NaHCO3溶液中加过量Ca(OH)2溶液:Ca2++HCO3-+OH-═CaCO3↓+H2O | |
D. | 向BaCO3固体中加入过量的稀H2SO4:BaCO3+2H+═Ba2++CO2↑+H2O |
6.X、Y、Z、M、R、Q是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1)R在自然界中有质量数为35和37的两种核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互为同位素;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3周期ⅦA族.
(2)Z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H2O═2NaOH+H2↑;R与Q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H++Al(OH)3═Al3++3H2O.
(3)Y与R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Cl(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事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常温下Y的单质呈固态,R的单质呈气态
b.稳定性XR>YX4
c.Y与R形成的化合物中Y呈正价
(4)根据表中数据推测,Y的原子半径的最小范围是0.099nm-0.144nm;写出工业制取Y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SiO2+2C$\frac{\underline{\;高温\;}}{\;}$Si+2CO↑.
X | Y | Z | M | R | Q | |
原子半 径/nm | 0.154 | 0.074 | 0.099 | 0.143 | ||
主要 化合价 | -4, +4 | -2 | -1,+7 | +3 | ||
其他 | 阳离子核 外无电子 |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 焰色反应呈黄色 |
(2)Z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H2O═2NaOH+H2↑;R与Q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H++Al(OH)3═Al3++3H2O.
(3)Y与R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Cl(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事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常温下Y的单质呈固态,R的单质呈气态
b.稳定性XR>YX4
c.Y与R形成的化合物中Y呈正价
(4)根据表中数据推测,Y的原子半径的最小范围是0.099nm-0.144nm;写出工业制取Y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SiO2+2C$\frac{\underline{\;高温\;}}{\;}$Si+2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