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Li是最轻的金属,也是活动性极强的金属,是制造电池的理想物质 | |
B. | 工厂中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是根据胶体带电这个性质而设计的 | |
C. | 由于铝的导电性比铜、银都强,所以常用来制造电线、电缆 | |
D. | NH3能氧化氮氧化物,可用于汽车尾气净化 |
分析 A.Li密度小,位于周期表第ⅠA族,较活泼;
B.胶体不带电,胶粒带电;
C.在金属中,导电性最好的是银,铜次之;
D.氨气具有还原性,能被氮的氧化物氧化;
解答 解:A.Li密度小,位于周期表第ⅠA族,较活泼,且单位质量提供的电能较大,是制造电池的理想物质,故A正确;
B.工厂中常用的静电除尘装置是根据胶粒带电这个性质而设计的,故B错误;
C.在金属中,导电性最好的是银,铜次之,但Al的导电性也很强,且价格比铜、银便宜,所以常用其制造电线、电缆,故C错误;
D.氨气具有还原性,能被氮的氧化物氧化,还原氮的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性质决定用途,明确胶体、铝、锂的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对相关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9.某充电宝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xLi+Li1-nMn2O4$?_{充电}^{放电}$LiMn2O4,某手机镍氢电池总反应为:NiOOH+MH$?_{充电}^{放电}$M+Ni(OH)2(M为储氢金属或合金),有关上述 两种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A. | 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向正极迁移 | |
B. | 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LiMn2O4-xe-=Li1-nMn2O4+xLi+ | |
C. | 如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镍氢电池充电 | |
D. | 镍氢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NiOOH+H2O+e-=Ni(OH)2+OH- |
16.已知:W是组成信息高速公路骨架的元素之一,且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 | Y | |
Z | W |
A. | 最高正化合价:Z>X=W>Y | |
B. | 原子半径:Y>X>W>Z | |
C.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X<W<Y | |
D. | 最高价含氧酸的钠盐溶液能与SO2反应的:X、Y、Z、W |
3.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分别为X、Y和Z,已知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电子层上电子数少2个.则这三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A. | X2YZ3 | B. | X2YZ4 | C. | X3YZ4 | D. | X4Y2Y7 |
12.已知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中学常见元素X,其转化关系如图:甲$\stackrel{试剂A}{→}$乙$\stackrel{试剂A}{→}$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 若乙为NaHCO3,则丙一定是CO2 | |
B. | 若A为硝酸,X为金属元素,则甲与丙反应可生成乙 | |
C. | 若A为NaOH溶液,X为短周期的金属元素,则乙一定为白色沉淀 | |
D. | 若A为金属单质,乙的水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则甲可能为非金属单质 |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最简式为C2H4O的有机物一定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 |
B. | 不粘锅表面的高分子涂层可以由四氟乙烯通过缩聚反应合成 | |
C. | 分子结构中含有4个甲基、碳原子数最少的烷烃的系统命名为:2,2-二甲基丙烷 | |
D. | 甘油和甲苯只有在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时,充分燃烧后生成的水,才与等质量的甘油充分燃烧后生成的水相同 |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含氟氯代烃的废弃发泡塑料对臭氧层无影响 | |
B. | 煤的气化是高效且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 | |
C. | 将聚乙烯塑料经热裂解可得重新利用的小分子 | |
D. | 使用无磷洗衣粉可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 |
17.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
A | 检验亚硫酸钠固体是否变质 |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盐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
B | 测定镁铝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 | 取mg混合物,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剩余土体ag,计算 |
C | 检验某无色溶液中说法存在NH4+ |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观察试纸是否变蓝 |
D | 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 像溶液中加入足量Mg(OH)2分末,充分搅拌、静置、过滤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