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下列有关分液漏斗说法正确的是( )A. | 使用分液漏斗前不用检查活塞处是否漏水 | |
B. | 放气时,直接打开上口玻璃塞 | |
C. | 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
D. | 应选用球形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
分析 A.使用的仪器带有活塞或瓶塞的装置,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水;
B.放气时,打开旋塞放气;
C.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梨形分液漏斗下端小.
解答 解:A.分液漏斗有活塞,使用前需要检查是否漏水,故A错误;
B.放气的方法为:漏斗倒置,打开旋塞放气,故B错误;
C.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避免污染,故C正确;
D.梨形分液漏斗下端小,萃取完成以后分液时较容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以及分液等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下列物质是强电解质的是( )
A. | 碳酸钡 | B. | 石墨 | C. | 浓H2SO4 | D. | HClO |
11.在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②容器内气体压强 ③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④C物质的量浓度.
①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②容器内气体压强 ③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④C物质的量浓度.
A. | 只有②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④ | D. | 只有④ |
8.如表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 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 产生无色气体 | Na2O2没有完全变质 |
B | 将少量的溴水滴入FeCl2、NaI的混合溶液中,再滴加CCl4,振荡、静置,向上层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向上层溶液中滴加溴水 | 实验现象1: 上层溶液不变红,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实验现象2: 上层溶液变红 | 氧化性:Br2>Fe3+>I2 |
C | 将一片铝箔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 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 铝箔表面有致密Al2O3薄膜,且Al2O3熔点高于Al的 |
D | 取久置的绿矾(FeSO4•7H2O)溶于水,加入KSCN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绿矾部分或全部被氧化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5.已知反应:
①101kPa时,C(s)+$\frac{1}{2}$O2(g)═CO(g)△H1=-110.5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H2=-57.3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101kPa时,C(s)+$\frac{1}{2}$O2(g)═CO(g)△H1=-110.5kJ•mol-1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H2=-57.3kJ•mol-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1 | |
B. | 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 |
C. | 若碳的燃烧热用△H3来表示,则△H3<△H1 | |
D. | 若碳的燃烧热用△H3来表示,则△H3>△H1 |
6.铁、铜混合粉末18.0g加入到100ml 5.0mol/LFeCl3溶液中,剩余固体质量为3.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剩余固体是铁、铜混合物 | |
B. | 反应后溶液中n (Fe2+)+n(Cu2+)=0.75 mol | |
C. | 反应后溶液中n (Fe3+)=0.10 mol | |
D. | 原固体混合物中铜的质量是8.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