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水中溶氧量(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升水中溶解氧分子的质量表示,单位mg·L-1,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DO不能低于5mg/L。某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测定某河水DO。
Ⅰ.测定原理:
碱性条件下,O2将 Mn2+氧化为 MnO(OH)2;①2Mn2++O2+4OH-=2MnO(OH)2↓,酸性条件下,MnO(OH)2将I-氧化为I2;②MnO(OH)2+I-+H+→Mn2++I2+H2O(未配平),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③2S2O32-+I2=S4O62-+2I-。
Ⅱ.测定步驟
a.安装装置,检验气密性,充N2排尽空气后,停止充N2.。
b.向烧瓶中加入200mL水样。
c.向烧瓶中依次迅速加入1mL MnSO4无氧溶液(过量)2mL碱性KI无氧溶液(过量),开启搅拌器,至反应①完全。
d.搅拌并向烧瓶中加入2mLH2SO4无氧溶液,至反应②完全,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
e.从烧瓶中取出40.00mL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01000ml·L-1Na2SO3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数据。
f.……
g.处理数据(忽略氧气从水样中的溢出量和加入试剂后水样体积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以上无氧溶液吋,除去所用溶剂水中氧的简单操作为_____________。
(2)在橡胶塞处加入水样及有关试剂应选择的仪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①滴定管 ②注射器 ③量筒
(3)步骤f为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e中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为__________________。若某次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4.50mL,水样的DO=________mg·L-1(保留一位小数)。若滴定开始时仰视滴定管刻度,滴定结束时俯视滴定管刻度,则所测的值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答案】 将溶剂水加热煮沸 ② 重复e步骤操作2—3次 加入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30s内不变色 9.0 偏低
【解析】(1). 溶液中氧气溶解度不大,且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所以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需要通过煮沸溶剂,把溶剂水中溶解的氧气赶出得到,故答案为:将溶剂水加热煮沸;
(2). 加入水样需要避免空气进入三颈瓶,橡皮塞处用中注射器把水样注入,在橡胶塞处加入水样及有关试剂应选择的仪器是②,滴定管和量筒无法实现加入水样的目的,故答案为:②;
(3) 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滴定实验应重复进行测定数值,取几次的平均值计算,步骤f为重复e步骤操作23次,故答案为:重复e步骤操作23次;
(4). 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发生反应2S2O32+I2═S4O62+2I,以淀粉作指示剂,随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入,滴定过程中滴入最后一滴,溶液蓝色变为无色且30s内不变色,说明反应达到终点;
若某次滴定消耗Na2S2O3溶液4.50mL,由2Mn2++O2+4OH-=2MnO(OH)2↓、MnO(OH)2+2I+4H+=Mn2++I2+3H2O、2S2O32+I2═S4O62+2I,得到定量关系为:
O22MnO(OH)22I24S2O32,
1 4
n 0.0045L×0.01000molL1
n=1.12×105mol,200mL水样中含氧气1.12×105mol×=5.6×105mol,氧气浓度 = 5.6×105mol÷0.2L=2.8×104mol/L,水中溶氧量(DO) = 2.8×104mol/L×32g/mol=8.96×103g/L≈9.0mg/L
若滴定开始时仰视滴定管刻度,会使初始读数偏高,滴定结束时俯视滴定管刻度,会使终止读数偏低,因标准溶液的体积 = 终止读数-初始读数,所以测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小,滴定结果偏低;
故答案为:加入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30s内不变色;9.0;偏低。
【题目】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乙醇、无水醋酸钠,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已知:①无水氯化钙可与乙醇形成难溶于水的CaCl26C2H5OH
②有关有机物的沸点:
试剂 | 乙醚 | 乙醇 | 乙酸 | 乙酸乙酯 |
沸点/℃ | 34.7 | 78.5 | 118 | 77.1 |
请回答:
(1)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同位素18O示踪法确定反应产物水分子中氧原子的提供者,写出能表示18O位置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球形干燥管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前向D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呈红色,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结束后D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D中分离出的乙酸乙酯中常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乙醚和水,应先加入无水氯化钙,分离出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