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是因为铁能与该农药中的硫酸铜起反应.在该反应中,铁
A.
是氧化剂
B.
是还原剂
C.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
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已知:
(1)制备粗品
将12.5 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 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__层(填上或下),分液后用________(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下图装置蒸馏,冷却水从________口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目的是________.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_____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 )
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3)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___.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某学生在0.1 mol/L 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1滴,整个溶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溶液加热后,显明显淡红色,加热较长时间后冷却,红色不褪去.
该学生为了了解该过程的原因,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
实验1:加热0.1 mol/LNaHCO3溶液,测得溶液pH变化如下表
实验2:10℃时,在烧杯中加入0.1 mol/L NaHCO3溶液200 mL,测得该溶液pH=8.3,加热到100℃,测得pH=10.2,恢复到10℃,pH=9.8.
实验3:加热0.1 mol/L NaHCO3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实验4:
①配制0.1 mol/L NaHCO3溶液和0.1 mol/L Na2CO3溶液各200 mL,10℃时,分别测得NaHCO3溶液pH=8.3,Na2CO3溶液pH=11.5.
②加热蒸发0.1 mol/L NaHCO3溶液200 mL,至溶液体积100 mL,停止加热,加水至200 mL,冷却至原温度,测得溶液pH=9.8.
③将0.1 mol/L NaHCO3溶液200 mL敞口放置三天,再加水至200 mL,测得溶液pH=10.1.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0.1 mol/LNaHCO3溶液中存在的平衡(除水电离平衡外)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平衡以________为主,理由是________.
2.实验3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结合实验2、3分析,加热0.1 mol/LNaHCO3溶液,pH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5.实验4②“加水至200 mL”的目的是________.
实验4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6.要确定NaHCO3溶液加热后pH增大的主要原因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
根据S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下列物质中的S元素不能表现氧化性的是
Na2S
S
SO2
H2SO4
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kJ/mol):
C-C 346;
C=C 610;
H-H 436;
C-H 413.
则反应:CH2=CH2+H2→CH3CH3的反应热为:
126 kJ
+126 kJ/mol
-126 kJ/mol
126 kJ/mol
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加入过量H2SO4
③向Ba(N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
①②
②⑤
①③
③⑤
根据反应式①2Fe3++2I-=2Fe2++I2②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Br-、Fe2+、I-
Fe2+、I-、Br-
I-、Fe2+、Br-
Br-、I-、Fe2+
光纤通信是以光作为信息的载体,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是
石英
铜
氧化钙
铝
在一支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 mol/L的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 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再用0.1 mol/L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大于20 mL
小于20 mL
等于20 mL
等于5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