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早期发现的一种天然二十面体准晶颗粒由Al、Cu、Fe三种金属元素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准晶是一种无平移周期序,但有严格准周期位置序的独特晶体,可通过X-射线衍射方法区分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
(2)基态Fe原子核外处在能量最高的能级上的电子共有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Fe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可用K3[Fe(CN)6]来检验Fe2+,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为特征蓝色,其中[Fe(CN)6]3-配离子中的配原子是C.
(3)新制备的Cu(OH)2可将乙醛(CH3CHO)氧化成乙酸,而自身还原成Cu2O.乙醛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sp2,1mol乙醛分子中含有的σ键的数目为6NA.乙酸的沸点明显高于乙醛,其主要原因是CH3COOH存在分子间氢键.Cu2O为半导体材料,在其立方晶胞内部有4个氧原子,其余氧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该晶胞中有16个铜原子.
(4)Al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晶胞参数a=0.405nm,晶胞中铝原子的配位数为12.列式表示Al单质的密度$\frac{4×27}{6.022×1023×(0.405×10-7)3}$g•cm-3(不必计算出结果).

分析 (1)晶体对X射线发生衍射,非晶体不发生衍射,准晶体介于二者之间;
(2)根据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确定未成对电子数,失去电子变为亚铁离子时,失去4s上的电子后形成,亚铁离子遇到K3[Fe(CN)6]变化为特征蓝色,其中[Fe(CN)6]3-配离子中的配原子为碳原子;
(3)乙醛中甲基上的C采取sp3杂化类型,醛基中的C采取sp2杂化类型;1个乙醛分子含有6个σ键和一个π键;乙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导致沸点较高;根据O数目和Cu2O中Cu和O的比例计算晶胞中Cu原子的数目;
(4)在Al晶体的一个晶胞中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的Al原子在通过这个顶点的三个面心上,面心占$\frac{1}{2}$,通过一个顶点可形成8个晶胞.

解答 解:(1)从外观无法区分三者,但用X光照射挥发现:晶体对X射线发生衍射,非晶体不发生衍射,准晶体介于二者之间,因此通过有无衍射现象即可确定,
故答案为:X射线衍射;
(2)26号元素Fe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基态Fe原子核外处在能量最高的能级为3d,排布了6个电子,有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可知在3d上存在4个未成对电子,失去电子变为亚铁离子时,失去4s上的2个电子后形成,因此Fe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可用K3[Fe(CN)6]来检验Fe2+,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为特征蓝色,其中[Fe(CN)6]3-配离子中的配原子为碳原子,
故答案为:6;3d6;特征蓝色;C;
(3)乙醛中甲基上的C形成4条σ键,无孤电子对,因此采取sp3杂化类型,醛基中的C形成3条σ键和1条π键,无孤电子对,采取sp2杂化类型;1个乙醛分子含有6个σ键和一个π键,则1mol乙醛含有6molσ键,即6NA个σ键;乙酸分子间可形成氢键,乙醛不能形成氢键,所以乙酸的沸点高于乙醛;该晶胞中O原子数为4×1+6×$\frac{1}{2}$+8×$\frac{1}{8}$=8,由Cu2O中Cu和O的比例可知该晶胞中铜原子数为O原子数的2倍,即为16个;
故答案为:sp3、sp2;6NA;乙酸存在分子间氢键;16;
(4)在Al晶体的一个晶胞中与它距离相等且最近的Al原子在通过这个顶点的三个面心上,面心占$\frac{1}{2}$,通过一个顶点可形成8个晶胞,因此该晶胞中铝原子的配位数为8×3×$\frac{1}{2}$=12;一个晶胞中Al原子数为8×$\frac{1}{8}$+6×$\frac{1}{2}$=4,因此Al的密度ρ=$\frac{m}{V}$=$\frac{4×27}{{N}_{A}×(0.405×1{0}^{-7})^{3}}$=$\frac{4×27}{6.02×1{0}^{23}×(0.405×1{0}^{-7})^{3}}$g•cm-3
故答案为:12,$\frac{4×27}{6.02×1{0}^{23}×(0.405×1{0}^{-7})^{3}}$;

点评 本题考查了晶体的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共价键类型、氢键、杂化类型、晶胞配位数及密度的计算,综合性非常强,为历年高考选作常考题型,难度中等,其中晶胞配位数以及密度的计算是本题的难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