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孝经》、《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 专业 | 备注 |
经学科 |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
政法科 | 政治、法律 | |
文学科 |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 |
商科 |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 |
格致科 | 算学、化学、物理等 | |
农科 | 农学、林学等 | |
工科 | 机器、造船、电气等 | |
医科 | 医学、药学 |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三 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1)特点:国子监,是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学生多为贵族子弟;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严格的校规;以培养国家后备官僚为目标;重道德教化;考核选拔较为严格等。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经学大义等科和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学习西方的自然、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重视农、工、商等经济类科目的教学。
影响:古代,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大批人才;塑造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近代,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改进等。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背景:随着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亟需大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尤其是工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借鉴苏联经验文化。
关系: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的教育。
第(1)问,第一小问,国子监的特点从其地位、学生来源、教学内容、校规、目标、考核标准等角度分析;京师大学堂的特点从其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言之成理即可。
【题目】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昼长最小值),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甲 | 乙 | 丙 | 丁 | |
昼长差 | 0 | 5小时30分 | 13小时56分 | 24小时 |
【1】四地中属于寒带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四地所处的纬度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丙甲乙
C. 甲乙丁丙 D. 丁丙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