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六十年代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产生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
【答案】(1)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与经济建设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
与国家地位关系:科技发展有助于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吸引人才,并为科技发展创造和平的环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1)本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六十年代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对国防建设、国际地位等角度作答。
(2)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粮食问题和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方面回答即可。
(3)“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及科技人员的努力等角度来展开。
(4)本问要从两个角度思考分析,即从科技与经济、国家地位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