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Every morning, before dropping her son off at school, my friend would stop on the way to work to grab a quick breakfast. They tended to frequent the restaurant every morning grabbing an egg sandwich, juice, coffee for herself, milk for her son.

One day she an additional breakfast. When they had eaten and walked out of the door, she stopped and said good morning to a man who was sitting alone outside the restaurant and him the additional breakfast she had bought. He her, grinning, telling her it was the first meal he had in a great many days. She couldn't help but feel and was glad she finally took action.

She told her son that she had him every day that week outside the restaurant and that no one, herself included, had to offer him food, drink, comfort, etc. She further that homelessness can happen to anyon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 to others and acts of kindness were.

And so her kindness tradition... each day thereafter she and her son (12 to buy and supply the homeless gentleman with breakfast. The was going on until they several years later but the lesson was implanted (植入) in her son by then.

She as she told me that this kindness legacy to her son, who remembered this childhood tradition and lesson. Now a college graduate and employed, her son stops every day at Starbucks for his morning cup of coffee and purchases a for a homeless person nearby before commuting (上下班往返) to the .

What a great family legacy that he can pass along to his children as well...

【1】 A. small B. same C. crowded D. ordinary

【2】 A. received B. demanded C. expected D. ordered

【3】 A. strong B. kind C. homeless D. sick

【4】 A. handed B. bought C. supplied D. provided

【5】 A. remembered B. thanked C. respected D. paid

【6】 A. grateful B. sorry C. anxious D. good

【7】 A. helped B. seen C. disliked D. missed

【8】 A. agreed B. refused C. stopped D. appeared

【9】 A. shouted B. replied C. argued D. explained

【10】 A. what B. which C. how D. where

【11】 A. ended B. began C. met D. presented

【12】 A. hesitated B. hurried C. continued D. needed

【13】 A. moment B. life C. practice D. performance

【14】 A. moved away B. got around C. turned down D. broke up

【15】 A. hardly B. firmly C. happily D. slightly

【16】 A. smiled B. cheered C. sighed D. wondered

【17】 A. came B. occurred C. went D. belonged

【18】 A. regularly B. carefully C. entirely D. gainfully

【19】 A. chance B. tent C. shirt D. breakfast

【20】 A. city B. office C. house D. school

【答案】【1】 B

【2】 D

【3】 C

【4】 A

【5】 B

【6】 D

【7】 B

【8】 C

【9】 D

【10】 A

【11】 B

【12】 C

【13】 C

【14】 A

【15】 B

【16】 A

【17】 C

【18】 D

【19】 D

【20】 B

【解析】【1】上下文语境表明母子俩每天早晨常去同一家餐厅买早餐。

【2】一天她点了份额外的早餐。ordei(饭菜),符合上下文语境。

【3】母子俩吃完早餐,出了饭店门,母亲停了下来,向一位坐在餐厅外面无家可归的男子问好并将早餐递给了他。

【4】hand递,交B项与上下文矛盾,supplyprovide后不能直接接双宾语。

【5】他谢了她,咧开嘴笑了,说这是他多日来吃的第一顿饭。

【6】她情不自禁地感觉很好,很高兴终于采取了行动(帮助了他人)

【7】她告诉她的儿子这一周她每天都看到他在餐厅外……

【8】没有一个人, 包括她在内,停下来向这位无家可归的男子提供食品、饮料或安慰等。

【9】她进一步向儿子解释,无家可归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给他人提供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善意的行为是什么。

【10】什么是友善的行为,选what

【11】然后她家做善事的传统就开始了。

【12】她和她的儿子继续每天买早餐给这位无家可归的男子。

【13】此处practice通常的做法,惯例

【14】move away 搬走。母子俩给男子买早餐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他们搬走。

【15】帮助他人的好习惯牢牢地扎根于她儿子的心中。

【16】语境表明当时她应该是笑着讲述她家做好事的传统。

【17】她微笑着告诉我善意遗产传给了她儿子。

【18】gainfully employed 被高薪聘用。现在她儿子大学毕业而且被高薪聘用了。

【19】她儿子继承了家庭传统,在上班前买一份早餐给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20】commute to the office 上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懔、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 大文章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 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文法

【1】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2】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在说明这一问题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什么?

【4】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题目】【2017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毕业班3月综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第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1】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