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小明猜想“液体的密度ρ越大,其比热容c也越大”.他查到了一些液体的密度如下表.
物质 | 密度ρ/kg m-3 | 物质 | 密度ρ/kg m-3 |
水 | 1.0×103 | 柴油 | 0.8×103 |
煤油 | 0.8×103 | 汽油 | 0.71×103 |
植物油 | 0.9×103 | 酒精 | 0.8×103 |
由于不知道表中各种液体之间比热容的大小关系,需要用实验方法得到.小明选取的三种液体分别是煤油、植物油和水.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加热方式选择下列的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更科学.
A.用三只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装煤油、植物油和水的烧杯加热
B.用三只相同的电热器分别浸没在装煤油、植物油和水中加热
(3)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液体的质量和_________________.
(4)在三种液体都不沸腾的前提下,小明认为要把三种液体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进行比较:小兴认为要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你认为方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____ (选填“仅小明可行”、“仅小兴可行”、“两人都可行”).
(5)在液体沸腾前,小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升高温度-时间实验图线.已知水的比热容比另外两种液体的大,由图可知,图线_____ (选填 “甲”“乙”或“丙”)表示的是水.
【答案】 B 升高的温度 两人都可行 丙
【解析】
(1)[1]物质的比热容可以通过c计算出来;
(2)[2]要控制烧杯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可以使用热源最好是电热器,这种热源产生的热量稳定.故选B;
(3)[3]测量物质的比热容就要测出:液体吸收的热量、液体的质量和液体升高的温度.则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保持液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4)[4]比较三种液体吸热本领的大小,可以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液体温度的变化量,温度变化量越大说明吸热能力弱;也可以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比较出液体的吸热能力;
(5)[5]由图可知,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相同的时间,丙液体升高的温度小,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可知,丙液体的比热容大.
【题目】小媛和小晖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1所示.
(1)为了防止损坏电流表,在不能事先估计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应先进行______,小媛在闭合开关时发现所使用的电流表如图2所示,根据你的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连接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______(选填“发光”或“不发光”):通过分析电路连接情况,该电路存在的问题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请在图3上只改动一根导线,符合L1、L2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________________)
(4)电路连接好后,将第一次测出的电流值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 A处的电流IA/A | B处的电流IB/A | C处的电流IC/A |
1 | 0.10 | 0.12 | 0.22 |
2 | 0.22 | 0.24 | 0.46 |
3 | 0.26 | 0.30 | 0.56 |
(5)为防止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重复实验,并完成第二次和第三次测量.
方法一:改变电源电压;
方法二:更换其中一条支路中的灯泡(规格不同).表格完成后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
①上面实验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来进行的;
②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______________.
③改变A、B、C处电流大小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6)实验评估:小晖同学发现用一只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处比较麻烦,对此你的改进办法是:_______
【题目】小明要进行“探究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电流关系"的实验,现有可供选择的灯泡:“2V、1A”的小灯泡2个(L1和L2), “3V、 1A”的小灯泡1个(L3), “3V、 0.5A"的小灯泡1个(L4).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序号 | 接入灯泡 | 流过A点电流I1/A | 流过 B点电流I2/A | 流过C点电流I/A |
1 | L1和L3 | |||
2 | L1和L4 | |||
3 | L3和L4 |
实验室学生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_____和_____:大量程的分度值是_____, 小量程的分度值是_____.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该电流表读数是_____.在正常的情况下,三个电流之间的关系为_____.
【题目】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图中表所示:
实验次数 | 动滑轮重G动/N | 钩码重G物/N | 钩码上升高度h物/m | 动力F动/N |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动/m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0.53 | 1 | 0.1 | 0.7 | 0.3 | 47.6% |
2 | 2 | 0.1 | 1.1 | 0.3 | ||
3 | 4 | 0.1 | 2 | 0.3 | 66.6% |
(1)请你在图中画出本实验的绕绳方法.
(_________)
表格中空白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
(2)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某同学在该实验中加速向上提升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3)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目的是为了______.(选填字母)
A.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减小摩擦
(5)利用本实验装置______(填“能”或“不能”)研究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重物匀速向上运动的速度大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