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在△ABC中,AC=BC=m,D是AB边上的一点,将∠B沿着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AC边的点P处(不与点A,C重合),折痕交BC边于点E.
(1)特例感知 如图1,若∠C=60°,D是AB的中点,求证:AP=AC;
(2)变式求异 如图2,若∠C=90°,m=6,AD=7,过点D作DH⊥AC于点H,求DH和AP的长;
(3)化归探究 如图3,若m=10,AB=12,且当AD=a时,存在两次不同的折叠,使点B落在AC边上两个不同的位置,请直接写出a的取值范围.
【答案】(1)证明见解析;(2),4或3;(3)6≤a<.
【解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边三角形内角都为60°以及三边相等进行求解.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对应边成比例以及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3)根据三角函数以及三线合一性质,运用勾股定理以及比例关系进行求解.
(1)证明:∵AC=BC,∠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A=60°,
由题意,得DB=DP,DA=DB,
∴DA=DP,
∴△ADP使得等边三角形,
∴AP=AD=AB=AC.
(2)解:∵AC=BC=6,∠C=90°,
∴AB===12,
∵DH⊥AC,
∴DH∥BC,
∴△ADH∽△ABC,
∴=,
∵AD=7,
∴=,
∴DH=,
将∠B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
情形一:当点B落在线段CH上的点P1处时,如图2﹣1中,
∵AB=12,
∴DP1=DB=AB﹣AD=5,
∴HP1===,
∴A1=AH+HP1=4,
情形二:当点B落在线段AH上的点P2处时,如图2﹣2中,
同法可证HP2=,
∴AP2=AH﹣HP2=3,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AP的值为4或3.
(3)如图3中,过点C作CH⊥AB于H,过点D作DP⊥AC于P.
∵CA=CB,CH⊥AB,
∴AH=HB=6,
∴CH===8,
当DB=DP时,设BD=PD=x,则AD=12﹣x,
∵tanA==,
∴=,
∴x=,
∴AD=AB﹣BD=,
观察图形可知当6≤a<时,存在两次不同的折叠,使点B落在AC边上两个不同的位置.
【题目】遵义市各校都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某校为了解七年级学生一学期参加课外劳动时间(单位:h)的情况,从该校七年级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不完整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课外劳动时间频数分布表
劳动时间分组 | 频数 | 频率 |
0≤t<20 | 2 | 0.1 |
20≤t<40 | 4 | m |
40≤t<60 | 6 | 0.3 |
60≤t<80 | a | 0.25 |
80≤t<100 | 3 | 0.15 |
解答下列问题:
(1)频数分布表中a= ,m= ;将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2)若七年级共有学生400人,试估计该校七年级学生一学期课外劳动时间不少于60h的人数;
(3)已知课外劳动时间在60h≤t<80h的男生人数为2人,其余为女生,现从该组中任选2人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劳动体验”演讲比赛,请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所选学生为1男1女的概率.
【题目】经过实验获得两个变量x(x>0),y(y>0)的一组对应值如下表.
x | 1 | 2 | 3 | 4 | 5 | 6 |
y | 6 | 2.9 | 2 | 1.5 | 1.2 | 1 |
(1)请画出相应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函数表达式.
(2)点A(x1,y1),B(x2,y2)在此函数图象上.若x1<x2,则y1,y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说明理由.
【题目】某市在九年级“线上教学”结束后,为了解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视力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成下面不完整的统计图表.
被抽样的学生视力情况频数表
组别 | 视力段 | 频数 |
A | 5.1≤x≤5.3 | 25 |
B | 4.8≤x≤5.0 | 115 |
C | 4.4≤x≤4.7 | m |
D | 4.0≤x≤4.3 | 52 |
(1)求组别C的频数m的值.
(2)求组别A的圆心角度数.
(3)如果视力值4.8及以上属于“视力良好”,请估计该市25000名九年级学生达到“视力良好”的人数.根据上述图表信息,你对视力保护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