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问题:
试管 | 加入的物质 | 操作 | 水温 | 时间 | 试剂 |
① | 馒头碎屑+唾液 | 充分搅拌 | 37℃ | 10分钟 | 碘液 |
② | 馒头碎屑+清水 | 充分搅拌 | 37℃ | 10分钟 | 碘液 |
③ | 馒头块+唾液 | 不搅拌 | 37℃ | 10分钟 | 碘液 |
(2)加碘后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号试管液体变蓝,________号试管液体不变色.
(3)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________.
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
③号试管中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馒头块中的淀粉没被唾液彻底的消化,淀粉遇碘变蓝色.
(4)实验结论:淀粉的化学消化是从________开始的.
(5)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所以要设置重复组,因此就同一个实验在相同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实验结果应取多次实验的________.
解:(1)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是以加入的物质是否含有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②号试管不加唾液,作为对照组,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实验现象是:②号试管、③号试管加入碘液后变蓝色,原因是②号试管中的清水对淀粉无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小,没有完全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①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3)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
(4)实验结论:淀粉的化学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
(5)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性,同一个实验在相同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或者多人、多组同时进行同一个实验,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科学性.
故答案为:(1)加入的物质是否含有唾液;②;(2)②③;①;(3)麦芽糖;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4)口腔;(5)平均值
分析:通过分析表格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以是否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
点评:设置重复组,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性的最好方法.
(2)实验现象是:②号试管、③号试管加入碘液后变蓝色,原因是②号试管中的清水对淀粉无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的接触面积小,没有完全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①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3)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②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
(4)实验结论:淀粉的化学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
(5)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性,同一个实验在相同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或者多人、多组同时进行同一个实验,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科学性.
故答案为:(1)加入的物质是否含有唾液;②;(2)②③;①;(3)麦芽糖;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没有被消化,遇碘变蓝;(4)口腔;(5)平均值
分析:通过分析表格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以是否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
点评:设置重复组,是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性的最好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下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