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
(1)是什么控制了螳螂昼伏夜出的这种行为?______。
(2)本实验说明,螳螂昼伏夜出的行为受哪种环境因素的影响?______。
(3)根据螳螂的习性,你认为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______。
【答案】遗传物质 光 夜晚
【解析】
根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而学习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表现出来的。
(1)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螳螂昼伏夜出,说明它具有昼夜节律行为,这是螳螂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2)螳螂的昼夜节律行为在人为控制光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改变,说明这种行为受光的影响。
(3)根据螳螂的习性,螳螂在夜晚活动,因此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夜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有关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请完成以下内容。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量(毫升) | 水浴温度 | 加入试剂 | 现象 |
1 | 淀粉糊、清水 | 各2ml | 37℃ | 碘液 | ①_____ |
2 | 淀粉糊、唾液 | 各2ml | 0℃ | 碘液 | ②_____ |
3 | 淀粉糊、唾液 | 各2ml | 37℃ | 碘液 | ③_____ |
4 | 淀粉糊、唾液 | 各2ml | 99℃ | 碘液 | ④_____ |
(1)请在表内填写实验现象。
A.变蓝 B.不变蓝
(2)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因为唾液中含有_____将淀粉分解成了_____。
(3)l号试管是_____号试管的对照实验。
(4)从2号、3号、4号试管的实验,可以得知_____能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