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如下所示实验:
此时观察到U型管右侧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型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混合物过滤后,同学们对滤液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为NaCl
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
(实验探究):小红为验证滤液的成分,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一成立。小刚认为小红的结论不严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验证三的猜想请填写下表: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滴加_____ | 溶液变红 | 猜想三正确 |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前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产生气泡 NaCl、Na2CO3 加入硫酸钠后,溶液无明显现象,只能说明溶液中没有氯化钡,还可能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酚酞试液 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由图可知,右端U型管滴加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U型管右侧产生的现象是产生气泡,因为,U型管两端都没密封,产生的气体会逃逸,故只是在反应的初级阶段,会产生U型管左低右高现象,但最终,U型管两端压强相等,液面相平,故填写:产生气泡;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充分振荡U型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稀盐酸,反应后一定有氯化钠生成,可能不含其他物质,可能有氯化钡过量,可能有碳酸钠过量,碳酸钠与氯化钡不能共存,因此,根据排列组合原则,猜想三为:NaCl、Na2CO3,故填写:NaCl、Na2CO3;
实验探究:加入硫酸钠后,溶液无明显现象,只能说明溶液中没有氯化钡,还可能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故结论不严密,故填写:加入硫酸钠后,溶液无明显现象,只能说明溶液中没有氯化钡,还可能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由表可知,猜想三正确,猜想三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酚酞试液遇到碳酸钠溶液会变红,因此,实验过程中滴加的是酚酞试液,故填写:酚酞试液;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黄石被称为世界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青铜古称“吉金”,多为金黄色,主要是铜、锡、铅的合金。因其铜锈呈青绿色, 故名青铜。运用现代仪器分析青铜器及其锈蚀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对青铜器文物进行研究和保护。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能谱仪对我国西周晚期某墓地出土的青铜容器、兵器、乐器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其中锡含量的分布频次如图。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镇国之宝”后母戊鼎西南足部位的锈蚀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锈蚀成分 样品编号 | Cu2Cl(OH)3 | Cu2O | Cu2CO3(OH)2 | SnO2 | 其他 |
1 | 98% | 2% | 0 | 0 | 0 |
2 | 5% | 95% | 0 | 0 | 0 |
3 | 29% | 34% | 12% | 0 | 25% |
4 | 61% | 0 | 4% | 9% | 26% |
上述成分中,碱式氯化铜[Cu2Cl(OH)3]对青铜文物的危害极大,器物一旦沾染上这种物质,在环境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像患上瘟疫一样传染和蔓延,将会造成溃烂、穿孔,直至彻底瓦解。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青铜器属于_________。
A 金属材料 B 合成材料
(2)由锡含量的分布频次图推断,某件青铜兵器的锡含量可能是_____
A 4% B 18%
(3)后母戊鼎西南足上的锈蚀成分中,Cu2O属于__________。
A 氧化物 B 盐
(4)碱式氯化铜[Cu2Cl(OH)3]的生成与环境中的氧气、水和_________密切相关。
A 氯化物 B 二氧化碳
(5)请你对保存珍贵的青铜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