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曲线A和B的交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B物质中混有少量的A物质,欲从中分离出B,宜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50℃时A、B、C三种物质恰好饱和的溶液降到10℃,过滤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50℃时将3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0℃时,物质A和物质B的溶解度相等 蒸发结晶 B>A>C 饱和 37. 5%
【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曲线A和B的交点m表示的含义是:40℃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40℃时,物质A和物质B的溶解度相等。
(2)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B物质中混有少量的A物质,欲从中分离出B,宜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3)10℃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C物质的溶解度次之,A物质的溶解度最小,降低温度,A、B物质会析出晶体,C物质不会析出晶体,应该按照50℃时的溶解度进行计算,所以50℃时A、B、C三种物质恰好饱和的溶液降到10℃,过滤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是:B>A>C;故填:B>A>C。
(4)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35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7.5%;故填:饱和;37.5%。
【题目】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总和。给金属“穿防 护服”是一种常见的防腐手段。
Ⅰ.铁质零部件表面发蓝
工业上常将铁质零件进行发蓝处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蓝黑色氧化膜。过程如下:
(1)步骤Ⅰ“砂纸打磨”过程发生的是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步骤Ⅱ~Ⅴ都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加热的作用是___;步骤Ⅲ处理时,用除锈液 (稀硫酸)浸泡时间不宜太长,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为检验步骤Ⅳ处理后的质量是否合格,常往成品表面滴上 5%的硫酸铜溶液,若表面未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一段时间后将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Ⅱ.铜质数据线表面镀锡
(4)选用铜作导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然而铜生锈将增加电阻,缩短使用寿命;锡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二氧化锡(SnO2),二氧化锡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金属锡和铝的部分信息。
价格 | 熔点 | 氧化物熔点 | |
锡 | 133000 元/吨 | 232℃ | 1127℃ |
铝 | 12770 元/吨 | 660℃ | 2054℃ |
由表中信息可知,锡的价格远高于铝,选择在铜表面镀锡而非铝,主要因为锡的熔点更低,对于数据线的生产来说,熔点低的优势在于_______。
(6)剪取某废旧数据线,准确称取一定量样品放入足量盐酸中浸泡,观察到____,溶液仍为无色。完全反应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洗净、____、称量。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导线中金属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到百分号内小数点后一 位)。
实 验 | 1 | 2 | 3 |
样品质量/g | 0.5529 | 0.5659 | 0.5860 |
剩余固体质量/g | 0.5291 | 0.5419 | 0.5604 |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整理化学药品时,发现一瓶金属铬。为了解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铬(Cr)是银白色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提出假设]考虑到铝的活动性比铜强,提出了三种假设:
假设①:A1>Cr>Cu
假设②:______。
假设③:____。
[实验过程]取大小相同的Cr、Cu、Al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20%的稀硫酸。
[实验现象]
金属 | Cr | Cu | Al |
实验现象 |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缓慢 | 铜表面无明显变化 | 铝表面产生 气泡较快 |
[实验结论]假设____成立(填序号)。
[问题与反思]
(1)由上述结论可知:铬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已知在该反应的生成物中铬元素显+2价)。
(2)小丽提出,按上述实验操作,用硫酸铜溶液代替稀硫酸也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你认为____(填“可行 ”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