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
(2)在t1℃时,将1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t2℃时,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任填一种方法)。
(4)欲将混有少量乙的甲溶液提纯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答案】30g 不饱和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降温结晶
【解析】
(1)由图可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2)由图可知,在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10g,将1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t2℃时,将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4)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欲将混有少量乙的甲溶液提纯可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题目】M 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MSO4 溶液是无色液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 M 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 Al>Cu>M;小强的猜想是 Al>M>Cu;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一)小莉取 M 丝、铜丝、铝丝和编号为①、②、③的 3 支试管,进行如下表的实验(试管中均盛有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
实验操作 | M丝插入试管①中 | 铜丝插入试管②中 | 铝丝插入试管③中 | 实验结论 |
刚开始的现象 | 有少量气泡产生 | 无气泡 | 无气泡 | M>Cu;____ |
几分钟后的现象 | 有少量气泡产生 | 无气泡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_________ |
(设计与实验二)为了进一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取粗细相同、打磨干净的 M 丝、铝丝及相关溶液,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
(2)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 ____________ (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1)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除了相互反应的金属和酸的性质外,还有 ____________ (任写一种)。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除了上述实验中已经用到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根据 ____________ 进行判断(任写一种)。
【题目】“双吸剂”是常用的袋装食品的保鲜剂,可用来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楠心同学在袋装食品中发现一包名为“504双吸剂”的保鲜剂,其标签如图所示。楠心同学对这包久置的“504双吸剂”的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收集资料](1)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生成氯化亚铁:
(2)打开包装观察:部分粉末呈黑色、部分粉末呈白色、另有少数红棕色的块状固体。
[作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 CaCO3。
[实验探究]如表是楠心同学设计并记录的实验报告,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 | 固体部分溶解, 放出大量热 |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 |
②过滤,取滤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色 | 固体中_____含有氢氧化钙(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 |
③取滤渣加入足量稀盐酸 | 固体逐渐消失, 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得到浅绿色溶液 |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不含有Fe2O3 |
④将操作③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 |
[实验反思]
(1) 操作④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我认为楠心同学得出“一定不含有Fe2O3”的结论是_____的。(填“正确”或“错误”)
【题目】向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里加入Zn,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结论或解释 | |
A | 取a点溶液,滴加稀盐酸一定产生白色沉淀 | |
B | 在b点溶液里的溶质只有Zn (NO3)2一种溶质 | |
C | 取b~c段固体,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 |
D | 取d点析出的固体中有银、铜、锌三种金属 |
A.AB.BC.C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