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小明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气球应处于________(填“膨胀”或“收缩”)状态。实验结束后,活塞停在________mL刻度处。
(2)小天用图2操作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他_____(填“能”或“否”)成功。
(3)图③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小豪同学发现该操作中还缺少一种仪器,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收缩 8 蒸发 否 搅拌,防止因受热不均造成液滴飞溅
【解析】
(1)小明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瓶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气球应处于收缩状态。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结束后,活塞停在10mL-10mL×=8mL刻度处。
(2)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逸到空气中,导致左盘质量减小,故用图2操作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能成功。
(3)图③的操作名称是蒸发。该操作中还缺少玻璃棒,它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受热不均造成液滴飞溅。
【题目】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酒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饮品,男女老幼均有饮用者,然而,酒后窘态百出,既有呕吐不止的,又有精神亢奋的;既有自己被送往医院的,又有酒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因此,提倡“饮酒要适量,酒后不开车”,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良好行为。
白酒、红酒、啤酒等酒类,都含有酒精,其化学名称是乙醇(C2H5OH),酒精进入体内,很容易通过胃肠黏膜进入血液当中,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95%是靠肝脏分解的,分解过程如“图1”所示。酒精分解经历两个过程,①乙醇→乙醛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参与,若摄入酒精量过大,分解相对比较慢。乙醇聚集体内,会刺激胃黏膜,出现胃部不适,酒精也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睡眠紊乱。②乙醛→乙酸的过程,需要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参与,不同的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含量差别很大,乙醛聚集导致脸部发红,搏动性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另外,以上两个转化过程,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导致酒精性低血糖,出现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在肝脏内没有完全分解的酒精和乙醛,会通过血液,由心脏送往全身。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当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达到0.05%时,人就会出现“酒意”,开始进入兴奋状态;酒精的浓度达到 0.1%时,人会变得性情豪迈、动作夸张,达到 0.2%时,便进入了酩酊时期,人会步履蹒跚、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超过0.3%,人便步行困难、言语不清、烂醉如泥;一旦超过0.4%,饮酒者就昏睡不醒了。
图1﹣肝脏分解乙醇的过程 | 图2﹣饮酒前后指标对比 |
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2”所示。
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为醉酒驾车。
青少年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远离酒类;为了家庭幸福,要劝告父母饮酒适量,禁止酒后驾车。
(1)乙醇的俗称是_____。
(2)酒后导致脸红的主要物质_____。
A 乙醇 B 乙醛 C 乙酸
(3)乙酸俗称为醋酸,它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_____。
(4)人体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最高点是在饮酒后_____小时。
A 0.5 B 1.5 C 3.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肝脏能够把进入人体内的酒精全部分解
B 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当人体血液中乙醇浓度最大时,简单反应时和视觉保留最差
D 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只要达到80mg/100mL就会定为醉酒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