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实验室常用的装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名称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
(3)如图F所示用热毛巾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需要进行的操作和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
a用热毛巾捂住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
b拿开热毛巾,导管内是否形成一段水柱
c液柱高度是否在1min内是否不变
(4)若装置A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宜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序号)
①用较小的锥形瓶
②将装置A换成装置B减慢液体的滴加速度
③加热反应物 ④降低液体反应的温度
⑤将导管全部堵住,防止反应物冲出溅到脸上
【答案】锥形瓶 水槽 2H2O2 2H2O+ O2↑ C a ①③⑤
【解析】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解答;
(2)根据制气体时,所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以及气体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实验要求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
(1)编号仪器名称a是锥形瓶;b是水槽;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H2O2 2H2O+ 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都可选用的装置是C;
(3)如图F所示用热毛巾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用热毛巾捂住试管,若导管口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需要进行的操作和观察的现象是:用热毛巾捂住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选a;
(4)①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易引起爆炸;②将装置A换成装置B减慢液体的滴加速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③加热反应物,加剧了反应的速率,易引起爆炸;④降低液体反应的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⑤若将导管全部堵住,反应过程不断产生气体,容器内的压强会不断增大,易引起爆炸。若装置A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不宜采取的措施有:用较小的锥形瓶;加热反应物;将导管全部堵住,防止反应物冲出溅到脸上。故选①③⑤。
【题目】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饮用桶装水网上盛传“千沸水”(指反复多次烧开的水)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摄入一定量可导致中毒此外,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能形成强致癌性物质一亚硝胺,饮用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问题:加热次数对亚硝酸盐含量是否有影响?
查阅资料:我国在《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亚硝酸盐(以NO2计)的含量规定为小于5μg/L。
进行实验:(1)取新鲜的桶装水放置在饮水机上,测定36h内反复加热(共计181次)的水样,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下表:
加热时间/h | 0 | 1 | 3 | 6 | 12 | 24 | 36 |
含量/g/L | 0.67 | 0.73 | 1.12 | 1.23 | 1.81 | 2.44 | 3.53 |
(2)取检验合格的14桶桶装水分两组(每组7份)静态放置,进行存放环境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NO22.5计)检测结果如图。
已知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摄取亚硝酸盐的途径是蔬菜,通过人体唾液的转化,间接进入人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在300mg/kg,人并没有因为食用蔬菜而导致亚硝天酸盐中毒,由此可知“千沸水”中的亚硝酸盐不足以使人中毒。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亚硝酸盐能致癌,在正确使用饮水机的前提下,“千沸水”不会致癌。反复煮沸的水,只是活性降低了,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
请依据以上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表中数据,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可知,存放桶装水时,为降减低亚硝酸盐的产生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3)你认为“千沸水”可以饮用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g石灰石样品,把8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右表:
稀盐酸的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第一次加入20g | 15g |
第二次加入20g | 10g |
第三次加入20g | 5g |
第四次加入20g | 3g |
(1)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2)第一次实验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g;
(3)计算第一次加入2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