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有关实验设计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 )
A.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B.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C. 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D. 探究微粒运动
【答案】B
【解析】
A、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梗两端先变黑,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此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此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C、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此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浓氨水易挥发,运动出来的氨分子溶于水中形成氨水,氨水为碱性,实验现象为A烧杯中的无色酞酚溶液变红,但氨水与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此实验说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该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我市北临渤海,有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贝壳的成分是CaCO3(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该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一定量的贝壳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将1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25 | 25 | 25 | 25 |
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g | 36.4 | 59.6 | 83.8 | 108.8 |
(1)第1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g。
(2)该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