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三个铜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氢氧根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化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原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3个铜原子可以表示为。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
(3)氮气化学式为。
(4)氧化铝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化铝化学式为。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甲乙小组按下图1、2所示实验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
如图1,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看到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变得焦黑,与内焰接触部分为浅黑色,与焰心接触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____部分温度最高.
如图2,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出现,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
图2中当烧杯位置明显降低时,烧杯内壁不仅有无色液滴,还看到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猜想)猜想黑色固体是碳,其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证明上述猜想是否正确,甲、乙小组的同学用图3装置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甲组 |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 黑色固体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_,b中溶液变浑浊。 |
乙组 | 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__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 | 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
(分析与结论)
(1)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两步实验操作如下,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B将试管b移走
(2)根据甲乙两组实验b中的实验现象、都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
(反思)
(1)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并且:石蜡+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石蜡+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蜡烛燃烧时因_________________不能及时补充,而不充分燃烧,会产生黑色固体碳。
(2)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 B碳和氧两种元素 C碳和氢两种元素
【题目】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l)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图示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_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 | 实验结论或解释 |
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微溶于水。 (2)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_____(选填“强”或“弱”)。 |
(反思与应用)
(3)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