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等质量的H2O和H2O2两种纯物质中,所含氧原子个比为( )
A.18:17
B.17:18
C.9:16
D.17:9
【答案】分析:根据H2O和H2O2的化学式,设两种物质的质量为x,计算出所含分子的个数比,进而根据两种分子的构成计算出氧原子的个数比即可.
解答:解:设两种物质的质量均为x,
则所含分子的个数分别比是:=17:9,
一个H2O中含有一个氧原子,一个H2O2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故等质量的H2O和H2O2两种纯物质中,所含氧原子个比为(17×1):(9×2)=17:18.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
(1)工业上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O和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得到的CO和H2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还可用于冶炼某些金属.
(2)某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合成气的制备,并设计实验验证合成气的还原性.
I.用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得到合成气.根据(1)中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合成气中CO和H2的质量比为
 

Ⅱ.用合成气还原足量氧化铜.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精英家教网
[设计买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通人一段时间合成气.
③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④缓缓通入合成气,加热装置C,使其充分反应.
⑤停止加热,继续通入合成气至恢复到室温.
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装置E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
 
(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点燃前应对气体验纯).
[进行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装置C中出现
 
色物质.
②称量数据如表所示.
  装置D的质量 装置E的质量
反应前 292.4g 198.2g
反应后 296.0g 201.5g
[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
①甲同学根据装置C中的现象,认为是合成气中的CO和H2还原了CuO.
②乙同学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推测除了CO和H2以外,制得的合成气中可能还有未反应的CH4,且CH4也还原了CuO.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③丙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⑤中通入的气体会带走装置E中的部分水蒸气,使实验产生误差.你认为该误差对乙同学的推测结果是否有影响?
 
(选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对于CH4是否真的能够还原氧化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烷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CO2和H2O;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设计:该小组同学拟用纯净的甲烷气体和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精英家教网
①上图装置F中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②上图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
 
(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实验反思]除了可能是CH4也还原了CuO外,出现上表数据关系还可能是因为
 
(写出一个原因,并说明理由).
(2011?仪征市一模)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工业上常用天然气和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经高温催化反应得到CO和H2,得到的CO和H2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如图为利用合成气合成新型燃料二甲醚(CH3OCH3)及冶炼铁的部分生产过程.
(1)二甲醚与酒精(C2H5OH)的化学式组成
相同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二甲醚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得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3OCH3+3O2
 点燃 
.
 
2CO2+3H2O
CH3OCH3+3O2
 点燃 
.
 
2CO2+3H2O
.若在二甲醚火焰上放一白瓷板,可观察到白瓷板上有
水珠
水珠

(2)还原反应室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赤铁矿中杂质不参加反应)共有
2
2
个,若还原反应室利用甲烷完全燃烧维持高温,则还原反应室所得产品
不属于
不属于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生铁.
(3)写出催化反应室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H4+H2O
 催化剂 
.
 
CO+3H2
CH4+H2O
 催化剂 
.
 
CO+3H2
(任写一个).上述生产过程中,可参与循环的物质有
CO2
CO2
H2O
H2O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即反应物原子全部进入到需要的产品中.由合成气制备二甲醚的反应
符合
符合
(选填“符合”、或“不符合”)这一特点.
(5)上述生产过程中所得合成气中CO和H2的质量比不可能是
AC
AC

A、14:3       B、7:1      C、14:5     D、28:5.
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原料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
(1)工业上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O和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高温 
.
 
CO+3H2
CH4+H2O
 高温 
.
 
CO+3H2
,得到的CO和H2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还可用于冶炼某些金属.
(2)某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合成气的制备,并设计实验验证合成气的还原性.
I.用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得到合成气.根据 (1)中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合成气中CO和H2的质量比为
14:3
14:3

Ⅱ.用合成气还原足量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设计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通人一段时间合成气.
③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④缓缓通入合成气,加热装置C,使其充分反应.
⑤停止加热,继续通入合成气至恢复到室温.
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装置E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
(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点燃前应对气体验纯).
[进行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装置C中出现
色物质.
②称量数据如左表所示.
装置D的质量 装置E的质量
反应前 292.4g 198.2g
反应后 296.0g 201.5g
[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
①甲同学根据装置C中的现象,认为是合成气中的CO和H2还原了CuO.
②乙同学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推测除了CO和H2以外,制得的合成气中可能还有未反应的CH4,且CH4也还原了CuO.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该实验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不符
该实验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与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不符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对于CH4是否真的能够还原氧化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烷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CO2和H2O;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设计:该小组同学拟用纯净的甲烷气体和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①图中装置F中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

②图中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
HGFI
HGFI
(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2011年9月29日,“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为在太空建立中国空间站打下基础.
(1)在对太空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陨石坑中存在固态的H2O,还有Hg、NH3、CH4等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Hg
Hg
,属于氧化物的是
H2O
H2O
,属于有机物的是
CH4
CH4
;如果除Hg以外的其余三种物质按照H2O、NH3、CH4的顺序排列,则排列的依据是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增大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增大
.(2)卫星发射前,科学家将庞大的卫星天线折叠起来装进卫星体内,当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只需加温,天线就会自动展开,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关于此天线制作材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B
B

A.具有形状记忆功能               B.具有很低的熔点
C.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D.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火箭用联氨(N2H4)做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①发射“神八”与“天宫”的火箭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常规推进剂,其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8N2+2N2O4═3X+2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A
A

A.N2            B.H2          C.O2           D.CO
②四氧化二氮常温下就能转化成二氧化氮,NO2与N2O4比较,不同点是
BE
BE

A.氮元素的化合价    B.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C.组成元素
D.物质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E.相对分子质量.
(4)载人航天飞行器的模拟座中,空气更新过程如下图所示.

①装置Ⅰ的作用是
分离空气、CO2和H2O
分离空气、CO2和H2O

②装置(Ⅱ)中的CO2和H2在催化剂条件下发生了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H2
 催化剂 
.
 
C+2H2O
CO2+2H2
 催化剂 
.
 
C+2H2O
;装置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通电 
.
 
2H2↑+O2↑;
2H2O
 通电 
.
 
2H2↑+O2↑;

③从装置Ⅰ、Ⅱ、Ⅲ可看出,O2的来源是CO2和H2O,若宇航员每天呼出的气体中含1012gCO2和180g水蒸气,则通过Ⅰ、Ⅱ、Ⅲ装置完全转化后可得到O2
896
896
g.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