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的溶解度____乙的溶解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只填一种);
(3)甲、乙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3℃时所得乙溶液为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若将温度都降低到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小于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温其中之一) 饱和 等于
【解析】(1)从图中,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溶解度下降,达到饱和状态;或采用增加溶质的办法,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3)甲、乙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在t3℃时所得乙溶液恰好饱和溶液,甲溶液还未达到饱和状态;若将温度都降低到t2℃,溶解度下降,甲乙中将有晶体析出,且温度在t2,甲乙溶解度相同,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题目】小聪同学家新换了水龙头,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铬。好奇的小聪想探究铬(Cr)与常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强弱,邀请你一同参加。
【知识回放】金属活动性顺序:(请你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金属的元素符号)
K Ca NaMg Al__FeSnPb(H) Cu Hg __Pt Au
【作出猜想】
猜想1:Fe>Cu>Cr
猜想2:Fe>Cr>Cu
(你的猜想)猜想3: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1)铬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其表面能生成抗腐蚀的致密的氧化膜。
(2)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
【设计与实验】小聪同学取大小相等的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再取三支试管,在常温下分别放入等量的同种浓度的稀硫酸中。请填写试管3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 | 试管1 | 试管2 | 试管3 |
实验操作 | |||
实验现象 | 铁片表面产生气泡较慢,溶液变为浅绿色 | 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溶液变为蓝色 | ________ |
【结论与解释】
(1)小聪得到的结论是猜想_________正确。
(2)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运用】将铬片投入FeSO4溶液中,反应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若能进行,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题目】下面是兴趣小组同学对暴露在空气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固体有没有变质呢?
[进行实验1]: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用足量的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的 BaCl2 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证明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含有 Na2CO3.
[提出问题2]:
如何除去氢氧化钠固体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呢?
[进行实验2]:乙同学对该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按如下操作流程进行实验.
[实验分析]:
⑴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步骤②的操作有搅拌和过滤,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
⑵证明步骤②中已达到 Ca(OH)2溶液过量的目的,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___.
a.取少量滤液 B,向其中通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变浑浊
b.取少量溶液 B,向其中再加少量石灰水,无白色浑浊
c.取少量溶液 B,向其中再加少量浓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浑浊
⑶为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钠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过滤. A.蒸发结晶B.降温结晶
⑷丙同学认为乙同学流程中的 Ca(OH)2 溶液可以用稍过量的 Ba(OH)2 溶液代替,代替后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A.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钡易溶于水,用氢氧化钡溶液可以减少溶液中水的量,以提高蒸发浓缩的效率,并节约能源.
B.只有氢氧化钡才能除去杂质
[实验拓展]:如何测定久置的烧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呢?
从一瓶久置的烧碱中称取了 20g,干燥后剩余固体固体质量为 19g,完全溶于蒸馏水 中配成 100g 样品溶液,现取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充分反 应后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项目和次数 | 第 1 次 | 第 2 次 | 第 3 次 | 第 4 次 |
样品溶液质量(g) | 10 | 20 | 30 | 40 |
氯化钡溶液质量(g) | 10 | 15 | 15 | 30 |
产生沉淀的质量(g) | 1.97 | 3.94 | 3.94 | X |
⑸表中第_____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
⑹请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请写具体解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