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
①图B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A,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 (填“b”或“c”)端导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
(2)实验室有一瓶溶液的标签被污损(如图2所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溶液的溶质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同学们认为可能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钠中一种。
(查阅资料)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
实验数据或现象 | pH>7 | _____ |
实验分析与结论 | 溶质不是_____ | 溶质为碳酸钠 |
(反思评价)(1)上述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
(2)细心的小婧将稀盐酸逐滴加入样品中,并绘制了如图3所示的图象,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写一个即可)。她分析后认为原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图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
(启示)从实验中可得到的启示是_____。
A 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应朝向手心以免污损标签
B 药品用完后要及时盖上瓶盖,以免药品变质
C 实验后的废液不能乱倒,可能污染环境
【答案】铁架台 2KMnO4K2MnO4+MnO2+O2↑ c 产生白色沉淀 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 使试剂受到污染 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部分变质 AB
【解析】
(1)①图B中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
故填:铁架台。
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通过从导管b导入,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c端导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
故填:2KMnO4K2MnO4+MnO2+O2↑;c。
(2)[进行实验]
溶液pH>7,说明溶液显碱性,因此溶质中不含有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
加入澄清石灰水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 ||
实验数据或现象 | pH>7 | 产生白色沉淀 |
实验分析与结论 | 溶质不是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 | 溶质为碳酸钠 |
[反思评价]
(1)上述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是直接把pH试纸伸入溶液中,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使试剂受到污染。
故填:使试剂受到污染。
(2)将稀盐酸逐滴加入样品中,并绘制了如图3所示的图象,说明溶液中除了含有碳酸钠外,还含有氢氧化钠,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图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部分变质。
故填: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部分变质。
[启示]
从实验中可得到的启示是: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应朝向手心以免污损标签,从而导致不能辨别试剂的情况;药品用完后要及时盖上瓶盖,以免药品变质导致不必要的浪费。
故填:AB。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在实验室里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测得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见下表:请通过计算回答:
加热时间/min | 0 | t1 | t2 | t3 | t4 |
固体质量/g | 28.0 | 25.4 | 23.2 | 18.4 | 18.4 |
请请通过计算回答:
(1)实验过程中共制得氧气_____g;
(2)当完全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g;
(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___?(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某实验小组用石墨做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为增加导电性,改用Ca(OH)2饱和溶液进行电解,实验时除两个电极均有气泡冒出外,溶液中还出现了白色浑浊,该小组对白色浑浊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 溶液温度升高导致Ca(OH)2析出而出现白色浑浊。
② 水减少导致Ca(OH)2析出而出现白色浑浊。
③ 与石墨电极有关。
(查阅资料)
① Ca(OH)2的溶解度:20℃时为0.16 g,100℃时为0.07 g。
② 在加热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装置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取20mLCa(OH)2 饱和溶液加热至沸腾 | 溶液中未出现白色浑浊 | |
2 | 取Ca(OH)2饱和溶液于烧杯中,加5 ml水,通电3 min | 烧杯中溶液体积几乎无明显变化,溶液中明显出现白色浑浊 | |
3 | 更换石墨电极为铜电极,取Ca(OH)2 饱和溶液于烧杯中,通电3 min |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铜电极变黑,溶液中未出现白色浑浊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实验2通电3 min后得到的溶液为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猜想与假设②不成立,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
(4)实验3中更换石墨电极为铜电极的目的是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为除去实验3中铜电极上的黑色物质,需要的试剂是______。
(6)通过探究过程,用石墨做电极进行实验时,Ca(OH)2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
【题目】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1)F装置内溶液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A装置内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处理尾气的方法为_____.
(3)将该小组分为两组,各取48g氧化铁粉末按如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火焰温度5000C~7000C)、乙组用酒精喷灯(火焰温度8000C~10000C)分别对装置D充分加热,红色粉末均变为黑色粉末.两组分别用固体产物进行实验,记录如下.
操作步骤 | 甲组现象 | 乙组现象 |
1.称量反应后粉末质量(g) | 44.2 | 33.6 |
2.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 部分能被磁铁吸引 | 全部能被磁铁吸引 |
3.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盐酸,震荡 | 部分溶解,无气泡 | 全部溶解,有气泡 |
为解释这个现象,小组成员查阅到下列资料:
Ⅰ.已知铁的氧化物有FeO、Fe3O4、Fe2O3,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失去或逐步失去其中的氧,最终被还原为铁.
Ⅱ.Fe3O4是一种铁氧体磁性物质,不溶于水和酸.
Ⅲ.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进行热反应分析的相关数据图.
(分析与结论)
①乙组的固体产物是_____,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小军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甲组的固体产物可能是_____.小华通过计算也证明了小军的观点.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_____
(反思与交流)
考虑到一氧化碳气体通入的不持续性,装置E的作用是_____.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上图装置还要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