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1)如图是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
①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显___色,使之变色的离子是___(写离子符号)。
②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不断搅拌的原因是____,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的现象是____。
③已知水能较少量地解离为H+和OH-且两微粒数相等。若稀硫酸过量1滴,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
(2)ClO2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无毒的消毒剂,可以快速将剧毒的氰化物氧化。
ClO2与氰化氢(HCN)在气态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参加反应的ClO2、HCN分子个数比为____,质量比为____。
(3)化学上有一种能将微观粒子数量与宏观物质质量联系起来的量,叫做“物质的量”,其单位是摩尔。1摩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1摩尔该物质的质量是以“g”为单位,数值上都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则1摩尔水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___个,1摩尔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g。
【答案】红 OH-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使反应物充分反应 滴入最后一滴稀硫酸,溶液红色变成无色;静止半分钟不恢复原色(即不变回红色) 氢离子浓度(或数目)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或数目) 1︰1 5︰2(135︰54也给分) 1.204×1024 16
【解析】
(1)碱溶液遇酚酞试液变红色,当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会显红色,使之变色的离子是OH,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离子,使碱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
(2)将稀硫酸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不断搅拌的原因是使反应物充分反应,当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观察的现象是滴入最后一滴稀硫酸,溶液红色变成无色,静止半分钟不恢复原色。
(3)已知水能较少量地解离为H+和OH-且两微粒数相等。也就是说当溶液中H+和OH-数目相等,溶液呈中性,若稀硫酸过量1滴,溶液显酸性,因为氢离子数目大于氢氧根离子数目。
(4)根据ClO2与氰化氢(HCN)在气态下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ClO2、HCN分子个数比为1︰1,质量比为: 。
(3)1摩尔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则1摩尔水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个,1摩尔水的质量为18 g,18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题目】(1)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__(写溶质的化学式)溶液逐滴加入到另一种溶液中。
(2)若用稀硫酸代替(1)中的稀盐酸,将稀硫酸逐滴加入至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当滴加到一定量并充分反应时,请对烧杯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此时烧杯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Na2SO4;Ⅱ:_____________;Ⅲ:Na2SO4和NaOH。
(实验与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上述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溶液 | _______________ | 猜想Ⅱ正确 |
取少量上述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溶液 | ______________ | 猜想Ⅲ正确 |
【题目】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高温下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_______(选填“b”或“c”) 端管口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
(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
操作方法 | 现象 | 结论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5)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请你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题目】化学兴趣小组对“暖宝宝”的发热原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某品牌“暖宝宝”的主要成分为铁粉、水、食盐、活性炭、蛭石、吸水性树脂。食盐对铁粉生锈有催化作用;蛭石是一种优良的保温材料;吸水性树脂具有特强吸水、保水能力,且可反复释水、吸水。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完成下列表格中的3个实验。测得锥形瓶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
实验 | 放入锥形瓶中的物质 |
1 | 5 g铁粉、1 g氯化钠 |
2 | 5 g铁粉、1 g氯化钠、1.5 mL水 |
3 | 5 g暖宝宝袋内物质 |
(1)实验1中温度几乎不变的原因是______。
(2)能证明实验2中物质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
(3)“暖宝宝”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
(4)“暖宝宝”发热的原理是:①2Fe+O2+2H2O=2Fe(OH)2;②4Fe(OH)2+O2+2H2O=4Fe(OH)3;③2Fe(OH)3=Fe2O3+3H2O打开使用后的“暖宝宝”可观察到固体为红棕色,则该物质可能是___。
(5)将温度传感器改为湿度传感器,重复实验3,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造成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可能与“暖宝宝”中有关的成分是__。
(6)从能量转化角度,“暖宝宝”发热的实质是将____能转化为___能。
(7)“暖宝宝”贮存与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写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