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实验是我们应用化学知识、拓展化学思维和培养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以下实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蜡烛燃烧会生成炭黑
C.验证分子分裂成原子并能重组的本质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C
【解析】
A、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气体被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消耗氧气,且生成的气体被吸收,能造成压强差。被吸收的气体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打开弹簧夹后回流的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A正确;
B、蜡烛上方放一个冷碟子,可以让蜡烛不充分燃烧。蜡烛不充分燃烧会有炭黑附着在冷碟子的底部。B正确;
C、浓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气体挥发,氯化氢分子运动到右侧烧杯中,氯化氢分子和水结合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使溶液的碱性减弱,使红色褪去。该实验只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能证明分子分裂成原子并重组。C错误;
D、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中,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不变,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正确。
故选C。
【题目】小明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小明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也可能呈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无色酚酞溶液______ | 溶液呈碱性,使其呈碱性的微粒是_____ | |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 溶液呈______ |
【继续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粉末部分或全部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 溶液呈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 |
____________ | 溶液呈______ |
【题目】同学们利用假日去参观博物馆,发现一些青铜器(铜、锡合金)表面呈绿色。老师告诉他们,这是铜器长期暴路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的结果。为了弄清这种绿色铜锈的元素组成,回来后,他们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铜锈俗称铜绿,受热易分解。
(2)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化学式为CuSO4,遇水变蓝,通常实验用作证明有无水分存在。
[实验设计1]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
(3)固定、连接仪器;盛有铜绿的试管应_____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
(5)停止加热。
[实验现象](1)B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证明铜绿受热生成了水。
(2)C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加热一会儿后,A试管中观察到固体由绿色变为黑色。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他们进一步进行探究:
[实验设计2]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A中的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 | 黑色固体消失,_____ | 黑色固体是氧化铜 |
[实验结论]铜绿中含有_____元素。
[交流与反思]B与C装置能否互换位置,请说明原因:_____。
【题目】如图所示,围棋棋盘上有五枚棋子,代表铁、稀盐酸、氢氧化钡、碳酸钙、硝酸银五种物质,相邻棋子间的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反应。已知与戊的反应中:甲﹣戊的反应类型不同于其它几个反应;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
A | 铁 | 硝酸银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B | 硝酸银 | 铁 | 稀盐酸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C | 硝酸银 | 铁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D | 铁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硝酸银 | 稀盐酸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