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①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A 铜丝 B 氨气 C 氧化铝 D 铁锈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②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的特点,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下列转化不属于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_____(填字母)。
A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B 碳高温下还原氧化铜 C 中和反应
(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室中可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并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回收,实验操作如图所示(MnO2难溶于水)
①图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图B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②图C操作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图D操作中,当看到_____,停止加热。
(3)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的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B 32g S和32g O2完全反应后,生成的SO2为64g
C 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一定有:a+b=c+d
②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R与足量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CO2和H2O,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表:
R | O2 | CO2 | H2O | |
反应前质量/g | 46 | 128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32 | x | 54 |
则x=_____,已知参加反应的物质R与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则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
【答案】D, C; A; 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搅拌,加速溶解; 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 B; 88, 46。
【解析】
(1)①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属于混合物的是D,属于氧化物的是C;②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不属于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A;
(2)①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②过滤操作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蒸发操作中,当看到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停止加热;
(3)①A、蜡烛燃烧是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关系可知,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每32g硫和32g氧气反应生成64g二氧化硫,故正确;
C、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总和,但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故错误。故选B;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x=46+128﹣32﹣54=88;已知参加反应的物质R与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所以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6=46。
【题目】如图是某种薯片的包装袋,里面被一种气体充得鼓鼓的。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这种气体产生了兴趣,请你和小组同学一起对该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可能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食品和氧气接触容易被氧化而腐败;
常填充某种气体以防腐。
(作出假设):甲认为:可能是氧气; 乙认为:可能是氮气;
丙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 丁认为:可能是氢气。
(分析讨论):
小组同学经分析,一致认为甲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____;
从运输、贮存安全角度考虑,_____同学猜想也不可能。
(实验设计):为探究其余猜想,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请填写空白: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用注射器抽取袋内的气体,然后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 无明显变化 | 猜想正确 |
_____ | 丙猜想正确 |
(反思拓展):实验后,小组同学认为作为食品的防腐气体除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食品反应外,还应具备某些要求,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要求?(答一点)_____;
你认为:气体包装食品除防腐作用外,还可有_____作用。